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0

[哲史艺丛] 张向荣:农民朱元璋对皇权的极限想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9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9 10:03 PM 编辑

张向荣:农民朱元璋对皇权的极限想象 

 2015-06-14 张向荣 大家



摘要ID:ipress

农民想象皇室贵族的“吃穿住用行”是幽默、无害的,但农民是怎么想象“权力”特别是皇权呢?这种想象可能有害吗?

最近发现了一部不错的连续剧《朱元璋》,是导演冯小宁在2004年拍摄,由胡军、剧雪等主演的46集历史正剧。

这部戏播出后几乎没有反响,我无意中看了几集,实话说,前几集的确比较雷,但越往后越有味道,于是一口气看完。

作为央视大戏,这部戏收视率却极为惨淡,主要原因是没有戏说,情节基本按照历史线索演绎,这就难以取悦娱乐至上的群体;但细节上又没能精雕细琢,史实错误的小辫子一抓大把,也不能赢得苛求历史严肃性的观众。加之横店外景太假,时有穿帮镜头,群众演员频频出戏,其收视命运可知。

不过,这部片子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朱元璋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透露的了传统中国一段特有的历史逻辑。

46集的连续剧,前15集表现朱元璋从一个沙门游僧,在时代大势下成为红巾军的中等头目,并以此起家,仅用了十几年,就纵横捭阖、包举吴越、混一南北,实现了“立国”功绩。

后面的部分则表现朱元璋清除宿旧、诛戮功臣、反腐肃贪、废相专制、大权独揽的“立法”勋劳。贯通其中的,是朱元璋的善恶人格,其善,在于消弭战祸、恢复生产、清腐肃贪、建立上访制度、整治上层官僚体系;其恶,在于全凭一小农心态治国立法,高度专制、杀伐决断、仇视士大夫,视天下为自家财产。

这部戏能够把朱元璋这种农民皇帝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就透露了“农夫治国”的政治逻辑。

自秦汉结束东周的封建列国,建立一统专制王朝以来,历代“大一统”的主要王朝里,通过农民起家造反最终得了天下并坐稳了天下的,恐怕只有朱明王朝一家。

且看,刘邦虽为亭长,实则是游侠流氓;刘秀是太学生小地主;西晋司马氏是权臣勋旧;隋唐开国君主是军功贵族;北宋赵氏自唐朝即出仕,后为军人世家;元清是外族入主中原,只有明朝是“无产阶级”手创的王朝。那些靠造反成为地方性割据政权的如张献忠,或只短暂坐了龙庭的如李自成,倒是为数不少。

中外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早就做出过经典论述,朱元璋则似乎成了历史的一个意外。

当然,探究朱元璋上台的逻辑首先是一个史学问题,涉及到细密的考证和史料的分析,他的背后不仅仅有农民起义这一个支撑点,还包括民间宗教、南北经济、汉蒙族群、个人禀赋等多重原因。

但是,仅就朱元璋的出身来说,强调他在开国之后“农民立法者”的身份,仍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里不想做历史研究,只想借电视剧《朱元璋》说说“农民立法”这个话题。

此时应有说明:这里所谈的农民、农夫与今日作为职业的农业生产者不能等同,也没有直接关系,指的是传统中国四民社会中“士农工商”的“农”。

在传统中国,农是立国之本,是稳定之基,其重要性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科举制形成之后,除了参军立功,即使是最穷困的农民,也可以通过开放性的科举制度进入士绅阶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农民也是有上升通道的。

但是,这个通道主要靠儒学来筛选过滤,儒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成长于乡野之间,没有受过长期的正式教育,而是受渔樵闲话、街谈巷议、神话传说、稗官野史所哺育,被官僚体制既压迫又保护的农民,情况就不大一样了。

从历朝历代的小说、戏曲,乃至今天电视上的古装戏等不难看出,民间对朝廷特别是皇家的生活有着鲜明的想象,例如:山东吕剧《下陈州》里有“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的唱词,不少笑话有“皇帝是用金锄头耕地,用金碗盛炒豆子”的段子等等,就透露了这种想象的一个面相。

农民想象皇室贵族的“吃穿住用行”是幽默、无害的,但农民是怎么想象“权力”特别是皇权呢?这种想象可能有害吗?

有一则在网络上流传甚久的帖子,说的是1949年之后“称帝”的皇帝,读来十分有趣,从40到90年代,时而会有一些山区的农民自称皇帝,除了没有兵马武器外,他们无一例外地册立后妃太子、封侯拜相,这透露了农民对皇权的想象至今没有大的变化。

这些固然是闹剧,但即使在当代,在并不遥远的乡下,甚至小城镇中,仍然有数量众多的人用这种想象的眼光来看待中央和官员,古代则可想而知。他们比任何人都笃信“天下体系”,强烈认可“大一统”,会很自然地认为皇帝的权力是无限大的,不受约束的;他们不读历史,不知道“君臣以义和”,认为臣下对君主的忠诚是绝对的,天经地义的;会认为四海天下是皇帝的私产,毫无争议,等等。

倘若真的拉起了人马,就是张献忠、洪秀全。考量国史,这些越是从底层跃起的政权就越专制、越残暴。

电视剧《朱元璋》居然很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他立国之后开始为天下立法,透过他立法的几个事件,不论善恶,均是农民对权力的绝好想象:他深知农民受压迫之苦,故而极端仇恨官僚体系,只相信自己,因此允许老百姓上京鸣鼓告御状,这是鼓励“越级上访”;他为了皇室存亡,逆历史潮流而分封诸王,对功臣宿旧大开杀戒,且不论他杀的对不对,数量实在骇人,手段实在残忍;他取消宰相,撤销中书省,将一人专制发挥到了极致,是因为在他的词典里,根本没有“垂拱而治”之类的理念;他认为自己治下“野无遗贤”,因此任何隐士或辞官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都是在反讽他治国水平差,因此不惜诛戮隐士。总之,朱元璋对权力的态度只有一个,即权力独享且权力无限大,比起宋人“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隋唐设三省宰相以约束权力的制度设计等,朱元璋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专制”开了先河。

著名的“《孟子节文》事件”在电视剧里没有被表现,但此处不妨一提:据杨海文先生研究,因为《孟子》里有诸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这样的话,朱元璋便认为孟子大逆不道,于是干脆把千古传世的《孟子》搞了个删节版,删了89条(据杨海文先生数字)!

在后世看来,这件事多么可笑和没文化,就像为一个共和国预先确立继承人,还将其名字写入宪法一样。但是,《孟子节文》却鲜明地体现了朱元璋对权力的想象。

在底层饱尝权力压迫之苦的人取得权力后,似乎也只会使用权力为所欲为,只认可君权,寄希望于君权,他不能理解还有限制君权的权力。在他想象的域中,民固然“贵”,但并没有“君轻”。

所以,朱元璋的立法,实在是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因为他把农民当天子的恶果发挥到了极致。

他立法中善的一面从未长期持续,比如反腐肃贪,如浪头一般,最多隔一段时间来一次;但他的恶政却顽固地在明清两代王朝中扎根,并强烈地影响到了今天。

历史地来看,朱元璋的行为显然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并无关联,他的立法不仅塑造了空前专制的统治者,也相应塑造了更加奴性的被统治者。

贵族治下的民众和无产者治下的民众,气质是大不相同的。有什么类型的统治者,就会有什么样的民众,而此种民众也相应哺育着这样的统治者。上层越是专制,下层的独立意识就越低、依附性就越强,上层一旦专制能力不足,局面不稳,失去依附的下层马上就会蠢蠢欲动,力求推出新的统治者或取而代之。

如今一些大言惶惶、为民请命、论调高昂的公共人物,和传统中国的造反者并无区别,仍然是用农民造反的思维来试图解决农民当权的问题。古人说“一治一乱”,这些人显然并没有跳出这个周期律。

有些人是能够跳出的。反思专制政治的思想家之所以在明末密集出现,当然是有原因的。最起码的,这些人能够涵养个体的独立人格,拒绝依附。连续剧里,晚年朱元璋丧妻丧子,故旧凋零,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立法者都是孤独的,但他的立法的王朝仍然在周期律里。



作者:张向荣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7:17 AM , Processed in 0.0312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