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5|回复: 0

[男女之间] 陈雪:荧幕里的“同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7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雪:荧幕里的“同志” 

 2016-03-26 陈雪 大家


摘要ID:ipress  

他们的故事使我惊醒,“还有很多人活在无法出柜,甚至没办法认同自己的黑暗中”,友人提到自己是在国中发现喜欢男孩,害怕得几度想自杀,直到看了电影《孽子》,才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喜欢同性”。


近年来台湾大陆刮起“BL”剧旋风,比如最火红的《琅琊榜》,君臣、上下属之间的深刻感情,看得观众揪心,甚至比剧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更加动人,美剧“福尔摩斯”里的侦探与医生搭档一直被视为“超级情侣”,台湾有八点档连续剧在剧情中加入“女女恋”,收视爆冲,再来就是前阵子蔚为风潮男男网剧,有越来越多自称不是腐女的人加入了追剧的行列,甚至很多观众根本就是男性,似乎有越来越多人喜爱与同志相关的影视节目,更多人容易自行联想将剧情与主角配对,这样的现象能否增加一般大众对于“真实生活里的同志”的认同与理解,对我来说仍值得观察。


▲ 资料图:《神探夏洛克》剧照


25岁写作短篇小说《蝴蝶》时,我自己正在一段刚开始的拉拉恋情中,但我写的并不是自己,故事是从刚新婚的女生朋友C得到启发,她说自己婚前之夜,单身派对,找来高中女生好友一群,喝酒谈天,仿佛回到少女时代,C在高中时有个学妹D,两人曾有过一段若有似无难以定义的感情,但彼此始终没说破,一直刚毅沉默的学妹,却在婚前那晚对她表白,已经爱着她多年,两人相拥而泣,也只能如此。C后来与我说,即使后来与自己丈夫的爱情外人看来是金童玉女的故事,但学妹带给她的却是可以撞击灵魂、强烈难以取代的“深刻的爱”。当时的我们都才二十多岁,我刚以“同志文学作家”身份进入文坛,C嫁给从美国回来的世家子弟,她没有批判我的爱情,我也不质疑她的选择,只是回到书桌前,我不禁想着或许有许多像C这样的女孩,将来会为人母,他们就像一般寻常的人们,在超市里采购,在大街上行走,牵着孩子,提着购物篮,但心中却深埋着一段少女之恋,如黄金誓言,他们依然日复一日地过着婚姻生活,我想的是,会不会有一天,心中那股沉默、被淹埋的情感,有苏醒的一天。当时的气氛,电影小说里的同志形象,总是艺术家、边缘者,要不是感情强烈,就是生活颓靡,总之,“他们不是一般人”,仿佛也代表“这些事不会发生在你我身上”。那时年轻的我更想写的,却是这样一般人的故事,因为我知道无论什么身份、阶级、职业的人,都可能会爱上同性。甚至有人一辈子不曾谈过恋爱,也能确定自己所爱的人是何种性别。

二十多岁的我因为出书接触台湾的同志圈,因而认识了很多在校园里组织“性别社团”的学生,聆听他们的故事,后来接触台湾的同志运动,更因此结交了许多男女同志朋友,他们的故事使我惊醒,“还有很多人活在无法出柜,甚至没办法认同自己的黑暗中”,友人提到自己是在国中发现喜欢男孩,害怕得几度想自杀,直到看了电影《孽子》,才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喜欢同性”。“其他人的故事”会给予人启发,后来风起云涌的“同志书写”——包含小说、散文、诗集甚至生命故事,正是同志们想要诉说自己的故事,也想聆听他们的故事,我无论如何无法忘记中学时在小镇的戏院里看白先勇老师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孽子》时,我隔壁的一位男性观众,几乎从头至尾泣不成声,那时我甚至还没意识到这是一部同志电影,但多年后,我在台北的戏院看李安导演的《断背山》,泣不成声的人却变成了我,我完全可以理解在那样封闭保守的小镇里,只是“普通人”的两个牛仔,都自认不是gay,却爱得缠绵悱恻,他们的爱在现实人生里无法实现,只有一年一次相会,永远只能存在于他们的断背山,那时的我也处在一种“怎样才能戒掉你”的痛苦恋情之中,断背山隐喻的是人人心中潜藏的梦想、我们曾经以为可以得到,但却始终事与愿违的任何事物。


▲ 资料图:电影《断背山》剧照


二十年后,C的孩子都长大了,与丈夫的感情几度起伏,曾濒临分手,她没有再去寻找学妹,也没有再喜欢过其他女孩,她选择了婚姻,把年少的爱封存心中。

因为我确实知道无论同性异性的爱,不是因为人的职业、天分、才华甚至性格而产生,那只是一个人的“爱欲倾向”,与人格无关。爱就是爱,曾经存在过的爱,不会因为往后的选择而消失,重点不是你做了什么选择,成了“什么恋”,而是你有没有成为自己,是否真正活出自己。

相较于影视节目里的BL剧情,真实人生里的同志要对付的仍是“偏见”“歧视”与“缺乏理解”,唯独在真正传达出他所经历过的痛苦、与她可以感同身受的处境,能够为他们带来安慰,但他们知道自己的权益与处境并不是看看电影电视就可以得到,人生的问题,也还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去面对。

从这个角度再回到影视作品中的“BL”、“百合”现象,虽然为了收视率,为了让观众喜爱,美化的情况居多,故事也未必写实,甚至,联想堪称牵强,我想,这都是好的触媒,是以一种正面方式呈现情欲多元的现象,与多年前总是把同志安排成黑暗、痛苦、甚至情杀者等恐怖的角色,那其中传达的偏见与恶意才令人恐惧。

但我设想一种更好的发展,许多为荧幕上为戏里的人着迷、疯狂追星追剧的观众,倘若能够从这份“超越性别之爱”的热情里,使自己更开阔,更有包容力,对于真实人生里的“同志”也能产生一种同理、宽容与理解,那么这些“现象”,就有机会转化成让世界变得更友善美好的力量。



作者:陈雪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台湾著名小说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9 01:21 AM , Processed in 0.04086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