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0

[时评] 张经纬:21世纪了,为何原教旨主义还有市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30 07: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30 06:27 PM 编辑

 2015-11-26 张经纬 大家

摘要ID:ipress

ISIS成员作为非常典型的原教旨主义者,并不认可当今世界通行的伊斯兰教的观念,而要将自己想象的“原初教义”自封为正统——从这个角度看,ISIS所奉行的观念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伊斯兰教。


如何理解ISIS的行为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如今,余波还在延续。可以预想,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毫无疑问,世界上善良的人们谴责异口同声谴责恐怖主义,并将对此采取行动。


为什么会有人以威胁他人的人身安危,甚至剥夺他人生命作为目标,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ISIS成员选择如此反社会的行为方式?有人重提“文明冲突论”,也有人抛出“宗教本质论”,然而这些看法都徘徊在一种因果循环的解释误区——把伊斯兰教和恐怖主义者之间建立了某种相关性——并没有解答这个问题的实质。


一个重要的方法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ISIS一系列恐怖主义行径的原因。不论是发生在巴黎的爆恐行径,还是受恐怖袭击坠毁的俄罗斯班机,实际上都是ISIS对美、俄、欧洲等国武力打击的报复。我们可以这么说,“伊斯兰国”本身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其受到打击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是其早先的行径不见容于国际社会,这些行径包括但不限于:


在主权国家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交界处以极端的武力方式驱逐合法的国家形式,试图建立一个独立的“哈里发国”,有悖现代政体的法理。对控制区域中的居民实行宗教清洗,破坏任何不受其认可的文化遗迹,哪怕两河流域古已有之的非伊斯兰传统的遗址也不放过。


抛开大的方面不说,它对控制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也施加了严苛的控制。连着装方面也有体现,男性要求蓄胡,服装上穿着传统的长袍,女性更是受到穿着方面的严格要求,需要遮面、遮发,以及一切可能暗示性别的身体特征。在职业和教育方面,女性被剥夺了相关权利,被“赶回”了家庭中,完全失去了职业女性的自由。在婚姻方面更是如此。


种种这些违背现代人权、伦理的处事之道,都是它被国际社会弃绝的原因,也是其遭到各国武装攻击的根本出发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ISIS的倒行逆施?

原教旨主义的历史


我们把ISIS自身的种种荒诞表现称作,“原教旨主义”。这个作为罪魁祸首在我们耳边时有听闻,但很少深入地分析它的含义和产生机制。原教旨主义的含义就是,某些信徒认为其信奉的宗教在当前由于世俗化、“经济腐败”等原因,变得偏离了该宗教的原初教义,于是一部分信徒觉得要回归到那种宗教刚出现之际,早期宗教首领提出教义时代的种种教条,回到一种想象中的“更纯洁”的状态,即所谓的“原初教义”。


也就是说,ISIS成员作为非常典型的原教旨主义者,并不认可当今世界通行的伊斯兰教的观念,而要将自己想象的“原初教义”自封为正统——从这个角度看,ISIS所奉行的观念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伊斯兰教。我们知道,伊斯兰教出现于公元7世纪初,这些“原初教义”也被认为可以追溯到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一切都时过境迁,要用一套1300多年前的教义制定的生活规范来约束当代社会的成员,实在是“刻舟求剑”。


问题是,ISIS的成员遵循这套原教旨主义的观念,并奉之为行为准则的逻辑是什么。我们可以先看一个原教旨主义在阿拉伯半岛的近代案例。在18世纪中期的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受到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的统治。当奥斯曼帝国在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过程中日益处于下风,越来越沉重的军事、经济负担都更多由其统治下的阿拉伯半岛居民承受。


内几德地区的伊斯兰学者伊本·阿卜杜·瓦哈比在当时这一背景下,创立了以复古主义为核心的“瓦哈比派”,其宗旨便希望通过革除各种标新立异,回到《古兰经》的教义中,实现对土耳其统治的反抗。这种“瓦哈比主义”的具体表现,就是反对一切装饰、奢侈,反对建造富丽豪华的清真寺,反对用一切彩色绘画、雕刻、图案和珍贵的陈设来装饰清真寺。甚至反对一切西方的舶来品。从具体做派看,与今天的ISIS如出一辙。



这种复古主义被内几德的部落酋长穆罕默德·伊本·沙特接受。通过强调具有强烈复古意味的“瓦哈比主义”,伊本·沙特实际上,将矛头指向了土耳其统治者和与土结盟并担任代理人的许多阿拉伯酋长。因为这些酋长为土耳其统治者向阿拉伯人征税,并承担部分军事义务,同时崇尚世俗化的土耳其文化,将其装饰风格、艺术品位,甚至将土耳其已经开始接受的欧洲流行的新技术、制度引入阿拉伯地区。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本身的式微,以伊本·沙特为代表的阿拉伯酋长们不愿为前者的衰退继续埋单。


伊本·沙特选择接受瓦哈比派的原因显而易见。首先,《古兰经》时代被认为是一个阿拉伯人不受外族(土耳其)统治的强大时代。其次,这个原初时代似乎没有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子,为全面驱逐土耳其的影响提供了合法的依照。唯一的缺点就是,当18世纪的人们全面遵循7世纪时的行为准则时,无异于将一个20多岁的成年人,以削足适履的方式,塞回到他/她幼儿时期曾经安睡的婴儿床里,这对该成年人和婴儿床而言,都是一场灾难。

尽管如此,伊本·沙特经过几起几落,驱逐了土耳其苏丹的军队,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但是,这里存在两个要素,其一,我们看到原教旨主义的出现存在一个必不可少的背景,即18世纪的阿拉伯地区陷入了严重经济下滑的困境。环球海路贸易日渐兴盛,取代了两河流域作为欧亚大陆东西往来,进入地中海要冲的地位。而土耳其本身的衰落,使其对两河流域的统治压力上升,课税上涨,阿拉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其二,原教旨主义在当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倾向,淡化对个人行为的高度控制。


这个早先的原教旨主义范例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元视角的同时,也揭示了其本身隐含的悖论——崇尚、迷信想象的原初“伊甸园”,激发了参与者的集体亢奋;但无可比避免地使实践者投入了对现实生活的残忍颠覆,进而将维持现实生活的他人都当作阻止其回到古代“家园”的敌人。而原教旨主义者的暴行就源自对其“假想敌”的仇视。


消除原教旨主义的温床


从伊本·沙特的案例再回到当前以ISIS为代表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我们就可以清晰看到,虽然对外表现为恐怖主义,对内表现为复古主义,但这都无法掩盖生活在叙利亚、伊拉克等两河地区人们的现实困境。


从伊本·沙特的瓦哈比主义至今,欧亚大陆腹地过境贸易的中断并没有得到改善,原本“丝路”沿线具有辐射作用的财富再分配渠道进一步萎缩。加上自“两伊战争”以来,该地区军事局面动荡,导致传统产业的加剧萧条。没有产业的发展,使当地居民无法赶上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全球化”浪潮,日益自外于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


与之相反的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海湾地区的石油开发又使当地聚拢了大量财富,但这些财富在部族与国家间分布极不平衡。不同于早先贸易沿线的辐射效应,石油财富对本地普通人口的经济贡献有限,多数被垄断在少数酋长家族手中之时。当巨大的石油收入和日益萎缩的传统产业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形成鲜明对比后,人们渴望回归一种古老的“原始平等”状态的执念便油然而生。这也是ISIS在两河流域地区虽暴行不断,却仍能招募不少支持者的原因。


这样一种崇拜古代社会的复古主义/原始主义(假想的伟大而平等的“故乡”)不但存在于ISIS的教条中,也可以从阿富汗塔利班浓重的宗教特征,甚至古往今来许多人类社会的变迁中找到。比如,现代佛教原教旨主义在缅甸、斯里兰卡成为一种暴力活动的基本要义。欧洲历史上,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亚于今天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甚至希特勒的纳粹主义,也离不开他对想象中的雅利安神话仪式的推崇。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创痛。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原始主义并不是伊斯兰教所独有,而是一种会发生在每个宗教中的普遍的人类现象。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把伊斯兰教和这种偏执的原教旨主义混为一谈,因为其实是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不平等现象,为原教旨主义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那么,我们今天所要面对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破译ISIS所传达的恐怖主义信号那么简单。击败恐怖主义所策划的袭击非常重要,这能拯救千万人的生命。打击恐怖主义更能使现代社会摆脱重重威胁。然而要从源头上讲,只有彻底解决两河地区人们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和平、发展的方式实现当地社会的平等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消弭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萌发的温床。而这一切远比武力打击、无人机轰炸,乃至出动地面部队来得重要而艰难。




作者:张经纬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主要研究人类学、民族史、艺术史,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新趋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0 02:54 AM , Processed in 0.0650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