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7|回复: 0

[哲史艺丛] 张经纬:从庙堂走向江湖的“大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9 07: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29 06:58 AM 编辑

 2015-07-13 张经纬 大家




摘要ID:ipress

“大佬”是一个最近几年里,或者说十年来处处可见的词语。体坛、媒体圈、时尚圈、商界、IT界争说“大佬”,连学术界也变得大佬遍地,仿佛只要稍有名望就成了“又大又老”。


【人人争相说“大佬”】

“大佬”是一个最近几年里,或者说十年来处处可见的词语。体坛、媒体圈、时尚圈、商界、IT界争说“大佬”,连学术界也变得大佬遍地,仿佛只要稍有名望就成了“又大又老”。可再往前十年,用这个词儿的却不多,25年前,周星驰拍了一部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电影《江湖最后一个大佬》(1990),是这个词汇出现在媒体的较早的一个例子。正如当时这部影片标题中,所表达的要向“大佬”的告别,无法预言周星驰本人日后成为业界“大佬”一样,它也没有预料到这个词语在今日的走红。



(资料图:《江湖最后一个大佬》剧照)

“佬”这个字,虽然拆开来是个“老人”,可在大多数中国方言中,都不如那个女性的“姥”字带着褒义。正相反,有“佬”字的词语都含贬义,比如,可能是大家学会的第一句上海话“小赤佬”(小鬼头),两广一带所说的“鬼佬”(老外)、细佬(小弟)、咸湿佬。可偏偏“大佬”日渐走俏,人人争说,不由让人有兴趣来探究一下“大佬”是怎么回事。

【古代的大老】

几十年前,“大佬”显然只在粤语区流行,其中还往往充满江湖气息,比如上面提到的“江湖大佬”、“帮会大佬”。这不由让初闻此词的北方听着以为,这是不是把“老大”反过来的一种用法。别说,还有点这个意思。

“大佬”的历史要比这个更久远许多。它在《明史》、《元史》中就已经现身,那时还的确是写作“大老”的。《明史·徐均传》讲述了一位山西廉吏徐均的故事,他到广东肇庆做官。当地有一位土豪,就叫“莫大老”,所谓“莫大老者,洞主也”——此“洞”非彼“洞”,其实可以写成“峒”字,代表一块山中盆地或者一条河谷川地。这位莫大老势力很大,新来的官吏都要去拜谒,他也给予“厚赂”,从而把持地方。徐均到后,大老如法炮制,“以两瓜及安石榴数枚为馈,皆黄金美珠也”,徐君不受,将其缉拿,贿物缴府库。据说莫大老给徐君的上司赠礼后,才得放归。而徐均调任阳江县后,阳江大治。

如果说明代的“大老”只是权覆某地的一方土豪,那么在元代的大老,就不仅仅是厚赂流官了。《元史·世祖本纪》提到,忽必烈在位二十五年时,就发生了“广东贼董贤举等七人皆称大老,聚众反,剽掠吉、赣、瑞、抚、龙兴、南安、韶、雄、汀诸郡,连岁击之不能平”。这七人合称“七大老”,都是粤北、赣南、闽西溪峒首领,过去,他们曾经和文天祥一起参与过抗元斗争,等到宋室败亡崖山之后,他们还时不时反抗一下元朝统治。这些首领就称作“大老”。看来要比明代的“大老”更多几分节义。

对于一直和元朝对抗的两粤“大老”们,元朝官方并不乐意把他们称作斗志满满的“大老”,而是故意用另一个名字表示蔑视,《元史》中还有多处用语音相近的“大獠”,来称呼这些和元朝对抗的“大老”。当然,这也是沿用了宋代乃至更早之前的用法。

大老,为何能有这样的力量,在元、明时期呼风唤雨,或者豪掷千金,或者揭竿而起?其中倒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差不多生活在两粤地区

【从都老到大佬】

当我们继续向前爬梳文献,又有发现。《隋书·地理志》里提到了岭南地区的风俗,其中把当地人蔑称为“诸獠”,他们有一种“铸铜为大鼓”的习俗。铸好大铜鼓后,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敲鼓。而如果要和敌人开战时,“则鸣此鼓,到者如云”。那些拥有铜鼓的人有一个名称,叫作“都老”,做事具有号召力,具有地方权威,是当地人最为敬服的人。《地理志》的作者给出了一个解释,认为是西汉初年占据岭南的秦代南海尉赵佗,曾经向汉朝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所以当地人模仿他说话称为“倒老”。后来以讹传讹,就变成了“都老”。

无论在百越方言还是古汉语中,“都”和“大”是可以通用的,所有这里的“都老”就是“大老”的最初形式。看来,至少在隋代以前,“大老”就已经出现了,那么大老的本意又是什么呢?

其实,从《三国志》开始,中国历史的编撰者们,就注意到岭南地区的居民习惯把“人”称作“liáo”,来自某地的人,就被称作某某佬。当然,这个“佬”字是现在约定俗成的写法,历史上就曾被刻意写成具有贬义的“獠”(今天的史书中,都被改成了“僚”)。那么,曾经的“都老”、“大獠”、“大老”和“大佬”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含义,就是对汉语“大人”这个称谓的百越语对译。

结合文献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北方文化的交往过程中,中央政府下级对上级的尊称——大人——深深影响了南方百越地区。在百越地区,原来存在的一种民间制度(在丧葬或战争动员时,通过铸造铜鼓召集族人参与)的首领,也被乡人冠以了这个外来的尊称“大人”,当然,是以本地发音的形式。据《广东通志》的说法,唐朝人高力士的远祖南梁罗州刺史冯融就被当地人冠以“冯都老”的尊称,我们翻译一下,就是“冯大人”了。

【大佬你可会敲铜鼓?】

从庙堂走向江湖、走向田野,一本正经的“大人”,就变成了南方村落社会中的仪式首领,实际上,大佬既不大也不老。在百越文化中,拥有一面或几面铜鼓,有能力号召宗族、乡人或同道,进行集体活动的人就是“都老”、“大老”或“大佬”。他们在宋、元时期,由于参与到国家层面的军事行动,而渐渐上升为具有侠义和豪迈气质的豪酋。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江湖儿女日后惺惺相惜的一句尊称,并因此逐渐融入了现代语境。

古代时,“大人”从北方到南方变成了“都老”,现在这个词又以“大佬”的形式重新回到了主流华文世界,不过这趟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大佬”一词带上了别样一种风味和情趣,远远超过了它原初的形式。这一点和“大大”一词在今天的变迁过程有些相仿的味道,只不过路径恰好相反,这个原本私人化的语汇,渐变为公共领域中的正式词汇(从“爸爸”变成了“大人”)。

但可以肯定的是,庙堂和江湖并不遥远。这种有趣的转变过程,或许能为我们消解政治话语的象征性,提供一条捷径。下次你有机会遇到“大佬”时,不妨开玩笑地问他/她一句:大佬你可会敲铜鼓?


(本文原标题为《“大佬”有多老?》)




作者:张经纬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人类学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4:59 AM , Processed in 0.0240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