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5|回复: 0

陈念萱:仁波切无罪,怀璧其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8 0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18 12:34 AM 编辑

 2015-02-27 陈念萱 大家

摘要ID:ipress

你可曾见过哪个真正成佛的人,跑来告诉你“我是佛!”吗?如果他真的是,请不必客气,杀了他。


没有信仰的朋友们,自从知道我有许多藏传佛教老师之后,开始给我“仁波切”的封号。开口闭口喊我仁波切,希望我指点迷津,实际上把我当巫婆使用,举凡人生疑难杂症,都要给答案,因为他们“”我为仁波切,我便有义务“解围”。

但因为我是免费的,基本上很少人当回事,解闷罢了。给建议这种事,有点年纪又心胸开阔之人,都能胜任,只要做到不大惊小怪就行。

在没有信仰的人也开始关注转发“仁波切”相关新闻时,怀璧其罪的效应已基本泛滥成灾。一个有“”头衔,等同后宫卖官,有买卖,便有鱼肉乡民后患。即便没有买卖之前,也难保饱读诗书有理想进官府的,就能始终爱民如子,遑论那将本求利买官鬻爵之人。

(好莱坞巨星史蒂芬·席格)

自1996年宁玛派贝诺法王认证好莱坞巨星史蒂芬·席格为转世珠固后,花边新闻越加甚嚣尘上的大明星,彻底打翻了人们对“仁波切”这尊贵头衔的景仰,就连虔诚追随大喇嘛们探究佛学的李察·吉尔也被讥笑是“等着被认证”。而我的老师甚至建议:“赶紧跟着贝诺法王去!”没摸着头绪的我立即挑衅地顶嘴:“为什么?”老师似笑非笑地看着我:“这样你很快可以被认证,我很期待有女的仁波切出现。”我大逆不道地回:“看你的处境就知道仁波切这位置不好玩,没事给自己找麻烦做什么?

我曾当面问过李察·吉尔:“为何喜欢喇嘛?”他认真思考过后说:“也许是我运气好,刚巧遇到几位伟大的老师,当场给我震撼性的教育,否则,许多徒具头衔的‘仁波切’们,带给我的打击也不小。毕竟,这些拥有各种头衔的人,也是人;他们从单纯的环境来到充满诱惑的世界,比我们普通人的承受力还要弱,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腐化速度惊人。

1985年皈依至今,接触过不多但也不少的喇嘛,形形色色。但因一开始便追随学院派的萨迦传承,观念上拘谨许多。对于藏传佛教古老原始教派的宁玛派被宗喀巴(1357-1419)改革成格鲁派后,仍让人在衣着上无法分辨出家僧与在家居士或瑜伽士的区别,看见没有受戒而结婚的喇嘛身穿僧袍,始终甚为感冒。

乃至于多年听闻重视基础教育的萨迦派(汉人懒惰地以帽顶颜色辨识,俗称花教)与格鲁派(俗称黄教),和锁定修行的宁玛派(俗称红教)与噶举派(俗称白教),彼此互相鞭挞讪笑的桥段,这四大教派的纷争,亦叫人哭笑不得。其实,四大教派传承真正持有人,都必须从其他教派传承教主学习,彼此互为师长地教学相长,未若坊间三教九流的追随者那样,不入流地互相攻击。

僧团,不见得比俗人的政治或商圈更清净,这是我三十年来的观察经验,不论汉传或藏传佛教,甚至我曾经进出多年的美丽教堂,亦不遑多让。有人,尤其是人多而拥有更多的权与利之后,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发生,绝对超越一般人的想象。身历其境者,更不好受。你只剩下两个选择,退出,或在彼此猜疑中持续地自我欺骗。

通常,选择留下而揣着担忧的人,若非既得利益者,便是患了抱团取暖上瘾症。除非,你真的具备看清楚的智慧,以及舍我其谁的慈悲。抱残守缺,恰恰说中了惯性思维的贻害,而仍存有浮木的寄望。要像弘一大师那样,看遍俗世与僧团过后,选择最难坚持的律宗,千万人中,仅此一人。

仁波切,藏文的意思是宝中之宝。一个人在出生时,竟然带着前世的记忆,而这记忆非凡俗之人的琐事,却是生生世世的修行所得。趁愿再来,自我往前继续修证的同时,也借由众生之力,锻炼慈悲与智慧,自然是比寻常人珍贵许多。

化缘也好,结缘也罢,最终,在佛典记载的观念里,都必须一一还清殆尽,才能看见真我得解脱。这可善可恶的缘,是我们平时累积因果的业报。

这业报,可以让多生多世累积福德获得“仁波切”认证的人,得到更多的“众生”协助其锻炼成就,或因得到更多“众生”的各种喂养,而堕落。因为,在仁波切经过学习、阅读与修证多生后,尚未解脱成佛前,可能仅以一念之差,回到混沌原点。

经典上说,菩萨从初地到十地成佛阶段,其中历尽艰辛直至九地菩萨,累积了无数善行,随时有可能因一念之恶,回到原地踏步而痴迷,就别提仅仅为凡夫之身的仁波切。

你可曾见过哪个真正成佛的人,跑来告诉你“我是佛!”吗?如果他真的是,请不必客气,杀了他。哪有超越善恶业报的佛是可以被杀的?你我肉眼,不可能见到佛,除非自己是佛。自己是佛,还需要膜拜任何佛吗?

我可以理解缺乏信仰与心灵慰藉的人,急切渴望大师般的“仁波切”们,给自己一点圣物或神圣的一棒一击,当场得到“加持”甚至“顿悟”,从此摆脱人生困惑,最好从衣食无缺进阶到无往不利甚至超凡入圣。那么,我提供一点金钱珠宝,简直是拿铜板去换许愿树,有何不可?任谁也不愿居心叵测地猜想:“仁波切也是人,很可能跟我一样需要许愿树的。”即便是不小心溜过几秒的猜疑,也被自己巨大的渴望,给打散了。之前投资的几笔“巨款”,可不能白白丢水沟里,怎么样也得等到回本,我们如此“”怀好意地坚守着“大师”,痴情却图谋不轨。

我在双十年华冲刺中医检定考试时,同门师兄忽然登门教训:“听说你要当中医,你以为自己是谁?该生该死,众生有自己的因果,你不需要扮演上帝的角色。”这位正在扮演上帝角色的男人,不管我怎么说,都认定我的志业是“救人”,而我不过是自幼体弱多病,试图自救罢了。“那你干嘛去考试?”奇了:“是师父报名的,勒令我不去考试就别来上课,免得浪费他老人家时间,他说只有通过考试我才会认真读书,考试又不代表我要当医生。”这位坚持己见的“佛教徒”下达指令:“那你随便考考,让师父认为你没天分算了。”我该听他的吗?我爹说:“知识装在自己的肚子里,谁也拿不走,褒贬皆无效。”我信,打从听到第一天起,深信不移。知识于我,是万金不换的享受,人生中第一份大礼。

有人说:“半信半疑地学习,得到的加持力会打折扣。如好友之间的关系,若彼此疑心动机不纯,即便有人愿意牺牲小我,你也不敢坦然接受,基本上很难真正成为好友。唯有双方真心诚意,才能彼此心领神会。”如果世上事情都那么是非黑白地一目了然,世界不会有纷争。释迦牟尼佛表示,你必须检验我说的每句话再考虑是否接受,否则,便是迷信,更是谤佛。

对于“仁波切”这样的头衔,人人都希望他扮演上帝的角色,即便是作为仁波切的大师们谦称自己是人,身为弟子的,也小心翼翼地尽量克制不越界,竭尽所能摆出认真学习貌。然私心已就,各谋初衷,买卖关系,很容易成型,也就有了怀璧其罪的必备条件。

我曾经问过一位生意兴隆的老喇嘛:“您卜卦真准吗?您真知道答案吗?您真能解决问题吗?”老喇嘛温柔地笑了:“我有一半的机会准,一半不准时,客户会认为自己有问题,譬如因果业报等等。我的工作,是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只要能抚慰人心就行,人们最需要的,仅此而已。”这算是有良心的答复,若遇上需要拿灵肉交换的神棍,又该当如何?一心一意在找“”的你,分辨得出来吗?

近年来,许多医疗纠纷,很反常的,是病患家属比专业医师还霸道;有无知的期待,便容易产生愤怒的失望。同样,宗教丑闻越来越多,全球灵修市场只增不减,反而越加热闹起来。

一知半解将灵性养生商业化的后果,相较于全然迷信之危害,孰轻孰重,谁也难以断定。我没有结论,你只能问自己:何谓初衷?


作者:陈念萱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台湾知名作家、影评人,出版并翻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6 05:10 PM , Processed in 0.0311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