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可以放弃黛玉,但同时也不想选宝钗,宝玉的婚事,只能一再拖延。
…………………………
文/闫红
《红楼梦》里的贾母,有一种不显山露水的睿智,既能慈祥,又能犀利,既能见泰山,又能见毫厘,任荣国府里有各色人等花样百出,她都能稳稳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唯独有一件事,贾母办得非常不明白,那就是黛玉的婚姻大事。明明宝黛姻缘已经呼之欲出,连凤姐的小厮兴儿都跟外面人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她就是不开言。难怪紫鹃丫头急不可待,生怕老太太保不齐哪天归了西,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一场爱恋变成镜花水月。
紫鹃的焦虑不是没有道理,既然是老太太一句话的事,她为什么不早早发下这句话来?让那两个情痴各自对月长叹临风洒泪,为对方弄出一身的病来。她是糊涂?还是装糊涂?
毕竟是书中人事,作者早已作古,无法揪着衣襟问个明白。但一本书看久了,就会不拿自己当外人,对于贾母的心理,也有了许多自以为是的猜测,不妨说一说,就如曹公说的,供同好消闲解闷而已。
贾母无疑是极其疼爱黛玉这个外孙女的。她自幼失怙,在贾母身边长大,伶牙俐齿,风流袅娜,从贾母那样喜欢“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就可知道,黛玉的模样,也是贾母最喜欢的那一款。
贾母对她的疼爱逾于常人。黛玉一进贾府,贾母就命令宝玉给她腾地方;宝玉提了句宝钗给黛玉送燕窝,贾母就叫凤姐每天供应;就连偶尔的抱怨都透着亲昵,直喊小冤家:“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跟刘姥姥介绍家中孩子时,说:“我这三个丫头都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她到底是疼三个丫头,还是疼这两个“可恶”的玉儿,但凡对人情世故稍有了解,都不会有所误解吧?
撇开这些细节不谈,黛玉自己的精神面貌也是一面镜子。她是那样一个敏感的缺乏安全感的人,刚进贾府时小心翼翼,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后来却口齿伶俐神采飞扬,这固然与宝玉的殷勤呵护有关,但如果不是感受到了贾母的疼爱乃至宠溺,她性格的整体色调大概都要调暗好几度。
作为一个慈祥的老外婆,贾母能够给黛玉最大的福利,应当是给她安排一门好亲事。理想的人家,要有最基本的门当户对,还要相貌才情相当,最关键的,得对黛玉好。这几条一列举,让人不想到宝玉都难。对于贾母来说,她最爱的两个孩子在一起,应当是最心甜意洽之事。
我猜贾母一定是动过这念头的,所以善窥人意的凤姐才老拿宝玉黛玉两个开玩笑,虽然闹得黛玉很窘迫,但窘迫里未必没有甜蜜。凤姐的玩笑,是预热,也是推波助澜,她这样一个无利不起早的人,能老是这么八卦兮兮的,当是感觉到了贾母的意图。
其实凤姐不必如此煞费苦心,贾母一句话顶一万句,但贾母就是不放下这句话来,我觉得,这是因为,她的内心也很纠结。
在宝玉的婚事上能说得上话的,除了贾母,还有王夫人,母亲有更多的话语权,也会因为更关情,而有更多的现实考量。
黛玉之美,极其风格化,不见得人人都能欣赏,而作为母亲,谁会喜欢一个动辄让儿子“死了大半”的女孩呢?再说黛玉的身体是真不好,宝钗也不很健康,但她的病不过是咳嗽两声,吃一丸冷香丸就能搞定,黛玉的身体坏到在探春她们面前都“礼数粗疏”,探春也能体谅她实在是精力不济。宝玉早晚要继承这份家业,黛玉即便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理好,作为一个母亲,谁愿意为自己的儿子娶一个“风一吹就坏了”的美人灯呢?
从世俗常理上,王夫人没法和贾母抗衡,但她背后还有另外一股力量,那就是元春的支持。
对黛玉和宝钗这两位小妹妹,元春都是一面之缘,印象应该不太深,书中只写她看到二人都如姣花软玉一般。赏赐节礼时,她却非常奇妙地将宝玉宝钗列为一等,黛玉和其他人列为另一等。这是一个太明显的暗示,宝玉是惊诧,黛玉是不爽,而贾母,应该能接收到更多的东西。
王夫人和元春组合,等于在贾母划的那条明线之外,又划出一条暗线,至此,贾母不能不思考,怎样面对这件事。
如果她先下手为强,非要把黛玉许配给宝玉,王夫人她们也没办法,难不成跟贾母撕破脸,落个不孝的名声?但贾母不可能这样做,尽管曹公一直是用仰视的态度写这位老祖宗,但我们还是能对她的性格有个基本的掌握,那就是,和很多大人物一样,她的感性虽然很发达,她的理性却更发达,而且,在关键时候,理性更能占据上风。
从晴雯事件里可窥一斑。
晴雯跟宝玉最后一次见面时,说:“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这一节话来。”
她为什么会以为她和宝玉横竖在一处?以为他们还有一个茫茫无边的未来?我想,应该是,这个聪明过人的姑娘,感觉到了贾母的意图。贾母自己也跟王夫人说:(晴雯)“甚好,言谈针线都不及她,将来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
贾母向来审美优先,房间里珠环翠绕,她喜欢的人,也大都鲜明悦目,她想为宝玉收在房中的,自然是晴雯而非袭人,“袭人从小儿不言不语的,我只当她是锯了嘴的葫芦”。但当王夫人告诉她,自己已经把晴雯撵出去,准备将袭人收房时,贾母也未做反对,只说:“既然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表达了对原本可能微觉不安的王夫人的信任,很快就把话题转到别处去了。
大人物都是这样,他们也许表现得很感性,最终还是会听理性的。刘邦的最爱是戚夫人和赵如意,但只要别人认真劝一下,他就会在明知道吕后一定会狠整戚夫人母子的情况下,确定吕后的儿子为接班人;毛主席对丁玲曾经无限激赏,为她写下“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诗句,但在需要拿她开刀时,毫不手软;如今职场上也是这样,千万不要以为饭桌上领导抬举你一下,就能保你江山永固,突如其来的宠爱,常常也会无缘无故地消失。
贾母在贾氏企业跌爬滚打多年,见惯风高浪险,手中又有许多利益可以分配,大家族的大领导,也算半个政治人物了,贾母不可能像个倔老太太那样,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主张。
黛玉和晴雯的确不同,前面说了,黛玉是贾母心尖上的人,在正常情况下,贾母一定会坚定地维护她的利益,但事关贾母的核心利益,她就不能不三思而后行了。这个核心利益,就是宝玉。
即便贾母再疼爱黛玉,王夫人忧虑的那些,她也不能不考虑到,如果黛玉真的不适合做宝玉房中的当家人,她也不可以非要这样。至于说,宝玉深爱黛玉,要为她寻死觅活,在包括贾母在内的贾家长辈眼里,也许是不需要耗费太多脑细胞的问题,“打小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见惯风云,认为人人最后都会变成跟他们一样的大人。
在这种情况下,贾母的理性使她放眼黛玉之外的人选就不难想象了,但对于王夫人和元春中意的宝钗,贾母似乎并不买账。她的目光越过宝钗,投向宝琴,还让那个不着调的张道士帮着物色,完全无视宝钗的存在。
没错,小说一开始是说宝钗为待选秀女,但是除了这一笔之外,宝钗跟其他待字少女没有任何差别。薛姨妈跟王夫人说,宝钗戴的那个金锁是个和尚给的,要等有玉的才能配。宝钗因此刻意地和宝玉保持疏远,黛玉也因此对宝钗十分顾忌,还曾在心中对宝玉叹息,你我之间为何来一宝钗,即便有金玉良缘之说,也该是你我才对啊。如若宝钗是待选秀女的话,这些话题统统不存在,更何况,宝钗这待选的时间也实在忒长了一点吧。
我不知道曹公当时为宝钗拟定这一身份是何意,只知道写着写着他把这一茬完全丢下了,那么,贾母执意将宝钗视为透明,便显得意味深长。我姑且根据我有限的人生经验猜一下,那可能是,虽然贾母非常非常欣赏宝钗,但很有意思,有时候,你最欣赏的,恰恰是你所不喜欢的。
贾母对宝钗的欣赏在多处体现,宝钗十五岁生日,贾母特地要凤姐大办一下,又夸宝钗“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王夫人也作证,说“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证明不只是当面表扬。
这四个女孩儿,自然包括黛玉了,也包括探春,但贾母会喜欢一个外人多过自己的孙女外孙女吗?她对宝钗的表扬,更像是领导的高度评价,很严肃,很正色,就差没有进一步给数据化了,这跟她提起黛玉时那口口声声的“小冤家”不同,跟一迭声地喊凤姐“猴儿猴儿”也不同。贾母对宝钗的欣赏,是透着距离感的,甚至有一种因为自己做不到她那样,所以才特别欣赏的意味。
宝钗知道贾母上年纪人喜欢热闹戏文,喜欢甜烂之物,但她也许不知道,贾母未必喜欢她这份知道。在长辈们面前,宝钗表现得像电脑程序一样无懈可击,若是碰到个同样追求秩序的人,比如王夫人,倒是很投缘,但贾母活到这把年纪,最看重的是快乐,宝钗,却是一个不能够像凤姐那样,能让贾母“狠笑”一场的人。
她的衣服太素净,她的房间太简约,她的表现太克己复礼,这些,都与贾母所爱迥然不同。这个时候,贾母的感性重新占据上风,是的,她可以放弃黛玉,但她同时也不想选宝钗,她于是放眼周边,宝玉的婚事因此一再拖延,这给宝黛恋情留下了足够的缠绵悱恻的时间。
宝玉后来是怎样失去黛玉的呢,又如何终于选择了宝钗?贾母和王夫人究竟作何感想?都是尽人猜测的话题,只有一点可以肯定,贾母的表现,决不会像高鹗写的那样无情与粗糙,说到底,一个老想着在小说里塞点私货、比如夸奖一下自己最拿手的八股文的人,怎么能勾画出贾母那样一个复杂的心灵世界?
贾母这个老祖母,只是在前八十回里活色生香着。
关于作者
闫红,作家,曾用ID忽如远行客,尔林兔。著有《误读红楼》《她们谋生亦谋爱》《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张爱玲爱过的那些人》《诗经往事》《周郎顾》《彼年此时》《如果这都不算爱:胡适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