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汉这一代中国人,多多少少都读过鲁迅——文化大革命罢黜百家,独尊鲁迅,鲁迅的故事进入小学课本,鲁迅著作进入中学课本,书店里除了毛著就是鲁著。
不仅鲁迅杂文小说作为战斗檄文被供奉在书斋次顶端(顶端是毛著),就连鲁迅老师跟比他小17岁的许广平同学的忘年师生恋情书集《两地书》也可以堂而皇之公开阅读。
或问,文革几近禁欲,虚构的样板戏尚且不可谈情说爱,真实的忘年师生恋情书集何以公然发行?
答案很简单:旧版《两地书》属于洁本,既不涉情,更不涉性,实在是安全得很。
洁本是经过删减的版本,删减《两地书》那些“儿童不宜”内容的,是鲁迅老师他自己他本人。鲁迅生前,“亲自”编辑出版了《两地书》(以下简称“鲁版”)。
现在我敢说,因为语焉不详,因为没头没脑,因为干巴巴,鲁版《两地书》并不好看。
2004年,鲁迅的公子周海婴将鲁迅留给他的《两地书》原稿交付出版,书名叫《两地书原信》(以下简称原信)。据说这是鲁迅生前将《两地书》重新誊写一份,嘱留给孩子作为礼物。
既然重新誊写,就一定会做手脚。但即便做了手脚,也还是比洁本强。
比如,第一封信,许广平同学写给她所敬爱的鲁迅老师的信,新旧版本对照可以看到有趣的不同。
简单交代第一封信的背景:
1923年10月,鲁迅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许广平就是听讲学生之一。
听了一年多课之后,27岁的单身女生许广平同学,给鲁迅写了一封信,拉开了他们这场忘年师生恋的大幕。
这封信的最后一段,热烈大胆,直白赤裸:
“现在的青年的确一日日的堕入九层地狱了!或者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每星期中一小时的领教,可以快心壮气,但是危险得很呀!先生!你有否打算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呢!先生!你虽然很果决的平时是;但我现在希望你把果决的心意缓和一点,能够拯救得一个灵魂就先拯救一个!先生呀!他是如何的‘惶急待命之至’!”
先生呀先生,声声呼唤,急切得很。果真情书文字!有论者评论说,这段文字“如小猫扑挠人心”。鲁迅老师将它全部删除一字不留。好在,他抄留孩子的那个版本上得以保留。
这封信还有三十几个字在鲁版中也是没有的:
“……然而,先生!你在仰首吸那卷着一丝丝醉人的黄叶,喷出一缕缕香雾迷漫时,先生!你也垂怜,注意,想及有在虿盆中展〔辗〕转待拔的么?也愿意而且痛快地予以[杨枝玉液]时时浸入他心脾,使他坚确牢固他的愚直么?先生!”
有下划线的这一句,也被鲁迅老师删了。
这是很值得琢磨的。
什么是“杨枝玉液”?见过观音菩萨画像吗?她右手持的就是杨枝,左手托宝瓶,瓶中之水就叫杨枝甘露。相传观音菩萨就是用杨枝甘露救活了被孙悟空推倒的人参果树。
观音菩萨,光明正大,删什么删?
删肯定是因为不妥,但不妥在哪里?难道是性暗示?许广平不写“杨枝甘露”偏写“杨枝玉液”,是何缘故?而鲁迅老师收了信,不动声色回了信,回信中大讲学风啊学校啊社会啊战斗啊人生啊什么的,就是没有搭她“杨枝玉液”的茬,却在出书时删去了那一整句,说明许广平的暗示鲁迅一眼看穿了。
正是这封年轻的女性仰慕者的来信,点燃了鲁迅内心深处压抑很久的情火。
可以想象,编辑时,鲁迅与许广平的闺房嬉戏——
这不行,语涉淫邪。
人家才没有那个意思,全让你歪曲了。我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你讨厌,讨厌讨厌讨厌!
删了。
不要删。
删。
不。
要不,现在删了,给孩子留的,留下。这就行了吧,依了你了。
也许只是这样——
由于许广平同学无限崇拜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忠诚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旗手导师鲁迅,所以鲁迅删什么或者添什么,许广平都没意见,任君所为。
当然,多半是后一种啦,这从许广平在鲁迅逝世后的作为可以看出来:她没有再婚,后半生只做一件事,就是保护和整理鲁迅文献。据说,连宋庆龄劝她再婚她都没有遵从。不过宋庆龄出面劝她再婚,这个传言可能比较不靠谱。宋庆龄自己在孙中山逝世后就没有再婚呢。
将“杨枝玉液”等句删除却又保留在留给孩子的誊抄本里,说明:一,当时他们要删可能是不想让刺激当时的两个直接关联人——鲁迅名义上的元配朱安,鲁迅的母亲;二,也可能是不想让当时的人抓把柄毁谤他们——鲁迅的敌人太多了。鲁迅《两地书.序言》里就有这样的文字:“回想六七年来,环绕我们的风波也可谓不少了,在不断的挣扎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骂诬蔑的也有,但我们紧咬了牙关,却也已经挣扎着生活了六七年。”三,鲁迅愿意让孩子以及后人看到更加有血有肉的许广平。
两人的这场师生恋当时是颇受物议的。90年前,那个时代,难免啦!而在他们身后出版,有多少物议都随便啦!
▲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许广平给鲁迅的第一封信写于1925年3月11日,7个月之后,1925年10月20日的晚上,在北京西三条鲁迅寓所内那个8平方米的卧室兼工作室的“老虎尾巴”里,他们“那个了”。而无论是鲁迅生前编辑出版的洁本,还是现在出版的原信,1925年的通信只收到7月底,此后就跳到了1926年8月15日。
1年零半个月,380天,在热恋最热最热的一年时间里,他俩没有一字一句的文字留存。
这非常不合理,也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先猜猜10月20日之后没信留存的原因。他们既已“那个了”,可能也就常常“在一起了”,既然“在一起”了,他们就不必写信了对吧?
回头来猜为什么1925年8月起就没信留存了。程老汉认为,8月起一定有大量信件来往,只是这时两人的通信已经触及不可与外人道,也不可留给孩子看的极其私密的那一部分。
事实上,当年6月下旬,他俩通信三个月之后,情况就已经“急转直下”,鲁版里,整封整封删信的情况相当严重。
而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不难猜到:鲁许关系火速升温。
6月25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鲁迅设家宴,请许广平吃饭,另找灯泡5只:许广平的同班同学王顺亲(鲁迅三弟周建人在绍兴教书时的女学生)、深得鲁迅母亲喜爱的浙江老乡许羡苏(比鲁迅小20岁,曹聚仁《鲁迅评传》说她是鲁迅的恋人)、鲁迅在砖塔胡同的旧芳邻俞芬、俞芳、俞藻三姊妹。群雌粥粥,群芳环极,一时莺莺燕燕。时年44岁、后来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第一等圣人”的鲁迅老师开心豪饮,豪饮之后无可避免地从圣人变成狂人,鲁迅自己描述说,他“以拳击‘某籍’小姐两名之拳骨”(指俞氏姊妹),又“案(按)小鬼之头”(小鬼指许广平,许自称小鬼)。众小姐初时撒娇撒痴,继而惊鸿四散。
回去后,许广平写信给鲁迅(此信遗失,鲁版及今之原信版皆无),估计内容是笑话鲁迅撒酒疯。6月28日,鲁迅覆信自辩。鲁迅生前编辑时,删去覆信前半“训词”,标以“前缺”。 鲁迅并将许广平6月30日的复信也删去不发表。但这些都留在誊抄本里,今之原信版本收齐。
这封信是这样开头的——
“训词:
你们这些小姐们,只能逃回自己的窠里之后,这才想出方法来夸口;其实则胆小如芝麻(而且还是很小的芝麻),本领只在一齐逃走。为掩饰逃走起见,则云‘想拿东西打人’,辄以‘想’字妄加罗织,大发挥其杨家勃谿式手段。呜呼,‘老师’之‘前涂〔途〕’,而今而后,岂不‘棘矣’也哉! ”
那天的客人全是鲁迅的学生辈女子,几天之后鲁迅给许广平回信时摆出“老师”的谱,以“训词”训导她们,嬉闹之态跃然纸上。足见这场宴请让鲁迅老师开心了好几天。
接下去,鲁迅老师便开始自夸酒量无比好:
“......这日二时以后,我又喝烧酒六杯,蒲桃酒五碗,游白塔寺四趟,可惜你们都已逃散,没有看见了。”“又总之:端午这一天,我并没有醉,”
哈哈哈,鲁迅老师,跟所有贪杯无量的男人一样啊!没想到鲁迅老师这么萌!
许广平同学复信“回击”鲁迅老师:“老爷们想‘自夸’酒量,岂知临阵败北,何北〔必〕再‘逞能’呢!?这点酒量都失败,还说‘喝酒我是不怕的’,羞不羞?”
这“羞不羞”三个字可圈可点,爱情正在燃烧。
许广平又说,
“那天如非有人(非我)偷去半杯烧酒,诚恐玉山之颓可立见也。如更非早早告退,以便酣然高卧,诚恐呕吐狼籍,不堪闻矣——也许已经了罢”。
原来几个姑娘并非“逃散”,而是不想鲁迅老师继续逞强喝酒。有人在席间“偷去半杯烧酒”,也是心疼这位开心喝酒变成大男孩的男人。再喝“半杯”都不行了啊,鲁迅老师酒量是真不咋的。
许广平的这封信里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她已经跟鲁迅的母亲“结盟”了:“太师母而有‘势力’,且有人居然受‘欺侮’者,好在我已经拜喝〔谒〕过老人家,以后吾无忧矣,联合战线,同隶太师母旗帜下,怕不怕? ”
前面是“羞不羞”,这里是“怕不怕”,火花四溅啊!
《两地书》的第二集是“一九二六年”,第一封信是1926年8月15日,鲁迅写给许广平的邀请函,请她次日到西三条鲁迅寓所周宅一叙。叙什么呢?信上没说,但是看后面那几封信就可以猜测到他们叙什么。
“一九二六年”的第二封信是鲁迅9月4日抵达厦门大学的当天晚上写给许广平的,信中除了讲到自己9月1日上船,还讲到“我写此信时,你(许广平)还在船上”。事实是,他俩先是一同去了上海,再从上海乘坐不同船只一同南下,但不是同去一个地方,鲁迅到厦大,许广平更南,去广州。
8月16日他俩叙了什么,至此不难猜到,就是一起离开北京,越远越好。
我们还可以猜到,1925年10月20日鲁迅与许广平“那个了”之后,遭遇到了多么大的社会压力,以至于不得不离开北京,以至于不得不暂时天各一方两相分离。
过去教科书里讲到鲁迅南下厦大是因为鲁迅支持北京学运而遭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这是很可质疑的。首先是,1926年的学运就是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惨案”,发生于3月18日,当时北洋政府确实拟通缉一批北京文教界人士,其中包括鲁迅,因而鲁迅曾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但那都是上半年的事,而且后来北洋当局并未发出这份通缉名单,因为“三一八惨案”之后,全国舆论纷纷谴责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因此引咎辞职,段祺瑞执政府倒台。所以,通缉并未真正发生。
鲁迅南下,一是为避开物议,二是刚好厦大开张几年仍然籍籍无名,乃以高薪网罗人才,北京许多知名学者纷纷前往,一时间厦大好似北大分校。之所以说是要避物议,从他俩离开北京却又没有同往厦门即可知一二。
▲《两地书·原信》
【注】本文原标题为《萌萌的鲁迅》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高校心理学教师,自由撰稿人,从事心理学科普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