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5|回复: 1

[素质培养] 开学啦!小盆友不想去上学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 08: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学啦!小盆友不想去上学怎么办

肖蓓 东方早报身体周刊记者

来源:东方早报
发表时间:2015-09-01 08:05:47

a52.gif 儿园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美美妈妈的焦虑情绪也开始蔓延,“美美从未离开过家,能否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环境?”“美美性格比较安静,能否融入集体生活?”“美美在家吃饭有时还需要大人喂,在幼儿园没人喂饭怎么办?”“美美不爱睡午觉,是否会被老师批评?”……

为了让美美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妈妈正在抓紧最后时间给美美进行“恶补”,除了吃饭、睡觉的习惯培养外,还经常鼓励美美大胆交朋友,甚至教唱歌曲“幼儿园老师像妈妈”!

的确,幼儿园入园,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生活中一个重大的艰难挑战。孩子初入园,脱离家庭,走入集体生活是幼儿社会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也是人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更是孩子人生经历的第一个里程碑。

情绪焦虑、反复哭闹、沉默不语、尿裤子……很多孩子在入园最初阶段都会出现这样的焦虑行为,孩子的焦虑情绪反过来也影响着成人,焦虑情绪在整个家庭蔓延。

如何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症?孩子入园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听听最有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怎么说。

第一天上学的幼儿园小朋友接受记者采访,笑着笑着哭了。

分离焦虑很正常

“我从事学前教育36年,每年都会遇到入园焦虑的情况,不过,像这样焦虑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南西幼儿园园长洪晓琴讲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这个孩子暂且叫他“大宝”,最初来幼儿园时,每天都是外婆、妈妈、保姆、姨婆四个人一起送。家长抱着大宝到了幼儿园,孩子仍然不下地,一旦放到地上,就满地打滚,哭着爬着追过来,家长看不下去只得抱着孩子上幼儿园,导致全班的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

面对这样超级黏人的小孩,幼儿园老师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并采取巧妙的策略。首先,送孩子的家长逐渐从四个人减少到两个人,慢慢由父母替代最黏的外婆接送,最后到一个人。足足有一个月的时间,家长一直陪着上学,孩子才能慢慢从家长的身上过渡到坐在家长旁边,再慢慢到家长看着孩子跟小朋友玩耍。前后足有三个月时间,孩子最终慢慢适应了幼儿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这样的焦虑与家庭过度溺爱有直接的关系。”洪晓琴说,“这个孩子三岁前都是在过度溺爱、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一个月内就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环境,改变三年的教养习惯得有多难呀!”

不过,洪晓琴提醒家长们,入园焦虑是大部分孩子都有的共性,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分焦虑。孩子从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家庭熟悉的环境,进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孩子需要面对更多新的成长和新的挑战,难免会在生理和心理上感觉不习惯,一定的焦虑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依恋代表孩子大脑发育的水平,形成安全依恋可以建立儿童信任的人格。

但长时间的焦虑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这也正是许多家长所担心的,孩子入园的不适同时也困扰着家长,甚至动摇送孩子入园的信心,孩子的焦虑也会成为全家人的焦虑,然而,家长的担忧、摇摆和焦虑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的焦虑。

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入园分离焦虑是指孩子离开母亲(养育人),进入到幼儿园这个环境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每个孩子入园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家长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亲近的人,在孩子刚入园的这段时间里,帮助他适应新的环境,尽快渡过入园分离焦虑期,家长的态度和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a53.jpg


反复哭闹甚至生病

幼儿园入园焦虑有哪些表现呢?洪晓琴说,主要表现包括情绪、行为变化和生理变化:

情绪方面,孩子初入园时,常常出现不安、情绪波动、哭闹等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其中哭闹还有先哭、后哭、长哭、短哭之分,有离开家门时哭,入园即停等。反复哭闹,一般时间为一周到两周,最长的有一个月到三个月。

行为方面,少数孩子会出现一些行为的变化:依恋增强、行为退缩、胆小、沉默不语、反抗性增强、尿裤子等。

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

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等。疾病又导致孩子频繁请假,上幼儿园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家庭教养有讲究

洪晓琴认为,入园焦虑与孩子的个性差异、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其中家庭教养方式为主要因素。比如对于长期专人照料的孩子,平时吃喝拉撒都需要专人护理,这样的孩子的依赖性强,对于教养人非常黏,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会有特别强烈的持续反复性哭闹。如果是外婆、奶奶带孩子,孩子可以离开母亲,但不能离开外婆、奶奶。而这种专人照料的教养方式在现代都市中占两成。

三四岁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阶段,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个性化情绪的发展,但是孩子在家有老人精心照料呵护,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不会脱衣脱鞋,不会自己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这种特别呵护的孩子也不易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对于这种教养方式的欠缺,幼儿园会采取浸润式的、提前介入的方式“打预防针”。洪晓琴说,每年6月份招生结束后,幼儿园会召开家长会,对将要入园的家长进行全面讲座培训,让家长提前认识到这个问题,利用7、8月两个月的时间,来对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培训,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80后的父母60%都是甩手掌柜,基本靠祖辈照料孩子,虽然在育儿理论上一套一套,但是生活中对儿童的照料还不及祖辈50后。比如年轻父母注重孩子穿着时尚个性,却忽视了服装的适宜性,小孩上小班直接穿浑裆裤,孩子上厕所时常常把裤子拉到脚底,这样在秋冬季节容易感冒。”洪晓琴说。

孩子哪些言行意味着分离焦虑?

大声哭:哭的声音很大,影响到他人,伴随有眼睛红、面红等现象,发生地点及时间不定。

哭泣:哭的声音很轻或几乎听不到,不影响他人,伴随有眼睛红等现象,发生地点时间不定。

默坐:把椅子搬到人不多的地方坐着或者坐着时面向无人或人少的方向,不参与活动,不关注他人活动,也不发出声音,眼睛望向某一方向(主要是门口及窗口的方向)。

依恋老师:特别依恋某位老师,要牵老师的手、衣角、裤子等,老师走到哪里跟哪里,要求坐在老师旁边,要老师喂饭或陪着午睡等。

依恋自带物:主要是对自己从家中带来的物品(玩具、书包、书籍、水杯、照片等)特别依恋,长时间地将这些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怀里、挽在手臂上、抓在手里或紧贴自己放着。

不正常进餐:就餐时间不吃东西也不让人喂或者吃得极少,有些伴有哭声。

不正常午睡:睡觉时间不肯睡觉,躺在床上哭(包括大声哭和哭泣)或一直坐在床上不肯躺下。

哭闹:哭的声音很大,且伴有踢腿蹬地、胡乱挥动手臂等强烈的肢体动作或者扯住家长或教师的衣服、大腿等不放。

重复句子:多次重复同一个句子且出现的时间、情境不定。

独自游戏:极少出现哭、闹等行为,正常进餐及午休,偶尔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时间独自一人在一个角落玩耍,对外界环境很少关注。

哪些孩子容易“焦虑”?

心理专家认为,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这一环境若做出了不良的评估,幼儿便会对此陌生环境感到不安全和害怕,这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而这种动因是否会表现出来,则要看母亲是否离去。

在处境困难的时候,儿童时常会倒退,显现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为,这就是倒退。很多妈妈离开时会明确地说“妈妈下班来接你”,但为什么幼儿在母亲离开的瞬间就哭了呢?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担心妈妈走了也许就不会回来了,再也看不见了,自己要待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与这些陌生的人相处,因此出现反复哭闹的行为。

分离焦虑与家长养育及家庭人际交往特征有关。幼儿的依恋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母亲的养育特征。而母亲的养育特征可划分为4个维度,即敏感性——迟钝型;接纳行——拒绝性;合作性——干涉性;易接近性——漠视性。

其中安全型儿童的母亲的表现在敏感性、接纳性、合作性、易接近性4个方面较明显。这类母亲倾向于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对孩子敏感,喜欢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相反,回避型幼儿的母亲对其孩子常表现出拒绝、缺乏耐心,甚至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而拒绝型幼儿的母亲倾向于过多地干预幼儿活动以及忽视儿童,不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的人际交往具有开放的特征,则意味着孩子在入园前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人群与各种环境、场合。这样的孩子适应得就比较快,在适应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相当封闭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入园适应阶段,大多数适应的内容要靠调节来完成,因而往往带着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应过程往往伴随着消极的情感体验并可能出现生理反应。

分离焦虑与儿童自身特点有关。一些儿童天生很难照料、易烦躁、爱哭叫、不宜抚慰、不喜欢密切的身体接触、拒绝养育者的亲近,形成稳定依恋的时间较晚。而另一些儿童天生喜欢拥抱、抚慰、爱笑、与母亲积极交往、容易得到母亲的欢心。

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由儿童气质决定。容易教养的儿童通常被归为安全型依恋,难教养的儿童被归为反抗型依恋,行动缓慢者被归为回避型依恋。

a54.jpg


家长要正面引导

面对孩子即将入学,很多家长的焦虑情绪更加极端,担心宝宝上幼儿园适应不了,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实际上,家长的焦虑情绪反过来会影响孩子,甚至成为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的诱因。因此,家长首先要克服焦虑,一定要把心态放轻松,要放得下。

洪晓琴提醒家长,“恋人分离也会哭,何况孩子?孩子入园如同人生‘第二次断奶’,儿童出现分离焦虑的情绪变化是正常的,适度焦虑有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大多数孩子哭一下就好了,只有过度焦虑的特殊情况才会影响孩子健康。因此,面对孩子的焦虑情绪,家长不要过度刺激,要用平等、放松、宽容的态度,要正面引导,不要反面强化,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环境变化的问题,只要有各种成功快乐的体验,孩子马上就会削弱焦虑感。”

如果孩子在家长接送时非常黏人,应该遵循孩子越黏谁,就不让他送。比如孩子黏外婆,那就让爸爸妈妈来送,送孩子来之前与孩子讲道理,做契约,这也是孩子社会化培养的方式。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特殊情绪问题,可以及时与老师保持联系,多与老师交流,对于孩子特殊情况不要隐瞒,给老师说清楚,老师会给予特别关照。只要家人共同合作,孩子就会安然度过焦虑期。

家长的焦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送孩子入园后不肯离去,甚至躲在教室外、窗户下面或者是大树后面藏着,偷偷地看自己的孩子,直到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才肯离去。家长这样的表现非常不利于自己的孩子入园适应,同时也容易让其他的孩子感到不公平,这个时候建议家长准时离开,这种明确的态度更能给宝宝自信心,让他们更愿意在幼儿园里生活。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家长离去时不停地哭闹,但是家长离去后往往不到5分钟,孩子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开始玩新的玩具。

其次,很多家长无法专心工作,甚至会中途再去幼儿园探望孩子,之所以产生这种焦虑是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很多情况无法掌控,会在心里面假设很多孩子不适应的状况,比如渴了、饿了不会跟老师说。家长要想克服这种入园前的负面情绪,就要在孩子入园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比如训练孩子向老师说出基本需求、自己上厕所、吃饭、喜欢和小朋友玩耍、能够午睡、能够忍受一天和家长分离等

还有些家长将自身的焦虑情绪感染到孩子,比如有的家长会问孩子:“是不是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饭呀”?“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负你了呀”?这些负面的引导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幼儿园的负面理解上,几天下来孩子就会不喜欢上幼儿园,家长应更多地正面引导孩子,比如跟孩子说:“今天幼儿园又玩什么新玩具了呀”?“老师给你讲什么好听的故事啦”?这样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美好的印象和留恋,能够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愿望。

入园前,家长要多给孩子正面的积极引导,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带孩子上课前和下课后,可以刻意地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地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每当上完课后,家长不要着急带孩子回家,可以陪孩子在活动器械上再多玩一会儿,并答应他明天或者下次再来玩。这样,孩子可能会“怀念”玩耍的情景,下次更有了来上课的积极性。

同时,给爸爸妈妈特别叮嘱,要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

爸爸妈妈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其次,相信老师也是很重要的。幼儿园里的老师都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幼儿的心理,其中绝大多数是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家长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对老师会是良好的激励。
发表于 2015-9-1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5 07:53 AM , Processed in 0.0456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