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4|回复: 0

[大学时代] 北大、清华、复旦、南大四大名校校长寄语新生(全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5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4-10-15 06:52 PM 编辑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大名校校长寄语新生(全文)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4-09-13 13:22:49

a593.jpg “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成为一个真正的清华人”,“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随着9月开学季的到来,近日,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知名高校纷纷举办了开学典礼,经历了盛夏高考的鏖战,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终于聆听了大学第一课——来自德高望重的高校校长们的开学致辞。


“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昨日(12日),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引用了胡适在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社团“少年中国学会”上演讲时的观点,再次批评了这三种人生观,“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

“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8月28日上午,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演讲中告诉新生什么是“真正的清华人”:追求独立人格、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寻找问题、学会包容和欣赏……

在昨日的演讲中,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则特意挑选了爱因斯坦的一句“粗话”:仅有专业知识,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杨院士尤其强调,大学“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大学不能沦为“职业的培训所”。

相较前三位校长的旁征博引,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的发言则更像他推崇的人物一般朴实无华。借校友、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程开甲院士的事迹,陈骏提醒新生,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态度,“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将庸庸碌碌、空虚一生;以名利为人生目的,将狗苟蝇营、迷乱一生”。

四位校长的语重心长难道仅仅面向2014年新生?校长们还有哪些其他叮咛?观察者网特将四位校长发言全文综合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守正笃实 久久为功

北京大学校长 王恩哥

a589.jpg



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同学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北大116年校史上崭新的一页。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同学们,欢迎同学们!

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口号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16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

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捍卫我们北大的精神。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

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

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

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

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

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

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

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著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

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

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亲不同意这样的选择,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最后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

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暑假期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受到观众追捧。看过这部戏的同学应该知道,剧中有许多以北大为背景的情节。

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老校长马寅初勉励新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仅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同时还肩负着开创伟大祖国未来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你们当中看到共和国的部长、世界银行的行长、经济学的大师。”

这段剧情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讲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学校里看到,在图书馆前,在宿舍旁,自行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有感触,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仅收获了整洁、安全和便捷,更从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远立得住、打不败的北大人!

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行大学之道 成君子之风
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

a590.jpg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你们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憧憬,正式成为清华园的新主人。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精心培养你们的老师和家长致以诚挚的感谢!

大学生活即将拉开帷幕。你们一定很好奇,大学阶段同以往的教育有何不同,清华会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想有一点可以肯定,如同刚才你们学长所说的,不只是男女生比例的不同,也不只是发型的改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他还认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在清华,你们将接受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洞悉自然、人生和社会,为成就美好的未来做好准备。当你们离开清华以后,伴随你们的将是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还有历久弥新的清华精神。

同学们,一百年前,1914年的11月5日,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他引用《周易》中“乾”“坤”两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解如何成为“真君子”。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了清华的校训。今天,在这里,我也想谈谈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清华人。

做清华人,首先要养成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同学们,你们都是以高分考进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所熟知的知识和认知都是对的。从现在起,你们要学会质疑,要善于质疑,要勇于挑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敢于质疑和挑战,就迈出了“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的第一步。人文学院王步高教授一次课上讲到岳飞《满江红》的真伪问题,一位学生提出“河南话里没有入声韵”,岳飞是河南人,《满江红》是押入声韵的,所以这首《满江红》值得怀疑。王老师虽然不同意这名同学的观点,但高度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在大学里什么是“好学生”?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人的心智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过程。当你们今后进入了社会,在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指责,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时候,你只有具备了独立人格,才能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追求,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始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做清华人,就是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坦率地讲,你们以往的高分,大多来自应试教育环境中对于特定问题所寻找的标准答案,而大学需要的是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文小刚教授对我说,清华学生找老师往往是因为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而不是因为有了好的想法或者有意思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主动才能发现问题,消极被动只能让生命慢慢耗尽。王小勤教授也跟我说,中美两国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主动性和激情,他见过的最好学生都是会主动提问的学生。这种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人生的态度上。只有充满激情地去探索、去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和行动,你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在清华,按部就班、三点一线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热情、专注,主动地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自己去发现一些活跃的思想、领域和团体。这也是清华努力为每位学生成长所提供的土壤和文化。在清华,课堂上有大师授课,有丰厚的教学资源,课外还有很多等着你们去体验。清华有全国最好的创新创业平台,X-Lab已经吸引了250多个项目申请、50多个创业团队入驻,很多已经获得了外部投资;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创客项目,国内外顶级创客会与你们分享经验、携手合作,帮助你们把创意变为现实;这里还有200多家社团协会,涵盖文化、艺术、科创、体育、公益和素质拓展等方方面面。你们要学会选择,主动接触课内外的东西,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体验别样的挑战和乐趣,赋予大学生活全新的意义和价值。

做清华人,还要学会包容和欣赏。对于你们而言,有了高分,更要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情感,学会与人沟通。独立并不难,从众更易,既善独立又能合作,才是最难的。前些天我参加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夏令营,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先生谈到,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一个团队却有可能做到完美。我参观过校友创办的很多公司,他们说创业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创建一个和衷共济的团队。所以,你们要在集体中深刻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们相互了解和理解,包容彼此的不同,学会欣赏多样性。清华也会为你们的团队协作提供平台。去年,学校推出了极限挑战课程,将选课的学生分成8个组,每组有9~10个来自不同院系的队员,由同学们在80个小时内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机器人巡线、航拍等技术攻关,并草拟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商业策划书。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技术攻坚,也需要工艺设计、人文探索、团队组织,只有彼此尊重、包容和欣赏,才能做好项目规划、时间管理和跨学科知识学习,并最终通过答辩,获得风险投资人的认可。

同学们,现在你们对清华园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总想在一步一景中感悟她的宁静与美好。当一切渐渐归于平静,你们难免会发现有很多不满意,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已是清华园的主人。希望你们不要习惯于从这些问题旁边溜走,不要放之任之,而是要敢于提出问题;不仅要敢于提出问题,还要学会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设性方案;不仅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更要敢于担当,作为一个领导者、参与者,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今天,只有以这种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问题,你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大问题。

同学们,在一百年前的那次演讲中,梁启超先生说:“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希望你们像梁启超先生所期盼的那样,像家庭、社会和学校所期盼的那样,经过大学生活的砥砺,修君子之德,成君子之风,在清华园放飞人生的梦想,今后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 校长杨玉良致辞全文

a591.jpg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甚至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崇德修身 奉献求真

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

a592.jpg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4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我谨代表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欢迎同学们成为南京大学大家庭中的一员,祝贺你们踏上人生新的起点!同时,向前来参加典礼的各位来宾、各位家长表示诚挚的问候!向承担本次军训任务的部队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即将开始的军训是同学们大学生活的第一课,是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兵役法》的基本要求。军训不仅锻炼你们的体魄与技能,更将锻炼你们的意志与品质,培养你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希望同学们在军训中严守纪律、服从指挥,团结协作、关心他人,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以出色的表现圆满完成军训任务。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光荣的南大学子,“今日我以南大为荣,明日南大以我为荣”,相信你们也会像一代又一代南大人一样,为自己选择了这所大学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南京大学之所以能让我们感到骄傲,根本原因就是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真正履行了大学的核心使命,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270多位南大学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在1999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人员中,有6位是南大校友;在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后国务院授予的2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有5位曾在南大学习或工作过。

最新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后南京大学的毕业生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和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人数均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是群星璀璨、大师云集。面对这些先贤前辈、师长学长,怎能不让我们心潮澎湃,心向往之。

上学期,学校开展了向杰出校友程开甲院士学习的活动。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他1952年来到南京大学,先后任物理系教授和副系主任,为南大物理系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1962年,为了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他受命北上,在不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核试验工作。因为核试验事业的保密性,他20余年未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程开甲先生的科学生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今年3月我们到北京去看望他并祝贺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和他的交谈让我难以忘怀,我从心底里感受到他的幸福和他的完美,他的成功之道就在于他一生追求奉献。其中有几点我想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

一是要登高望远,立志成才。古往今来,每一个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他看来,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学生时代是立志成材的黄金时期。青年时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坚持远大理想,就是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程开甲先生在英国师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玻恩,怀抱学成回国后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说:常有人问我对自身价值和追求的看法,我说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我对回国的选择一点也不后悔,如果当初我没有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话让我想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下一个志向就是我们漫漫征途的开始,如果起点缺乏远见或是模糊不清,那么,将来所要走的路上就会留下遗憾、甚至悔恨。

二是要脚踏实地,虚心求知。求知识,求真理是大学生的基本任务。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这个时期有老师指点、同学切磋、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的求知问学,必须倍加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程开甲先生在年轻时,把他能找到的所有数学习题都做了一遍。日后,他在物理方面的工作没有因为数学方面的问题而带来困扰。到南大第二年,他就在系主任施士元先生的领导下组建 “金属物理教研室”。此前,程先生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为了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他放下教授的架子,主动找专家、到外单位去学习。为了学习金属学,他每个星期都会去南京工学院两次,听当时金属学的专家高良润教授讲金属学。为了学习锻压加工等知识,他远赴沈阳金属研究所,学习金属内耗的理论和实验以及材料测试等。

程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虚心求知,就要谦默自持,静心读书,老老实实地求学问道。比如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确实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大了学习视野,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或者片面地依赖网络,也会带来很多负面作用。例如网上海量的信息会带来很多诱惑,很容易把你们的注意力从学习上带走,让人忙着追热闹赶风潮,而忘记了求学的基本功,忽视基础知识学习,就容易变得浮夸虚盈、自以为是,进而妨碍了学到真本领,求到真学问。因此,要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就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练就专注的本领。还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式要从相对而言略显被动的“中学模式”转换为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大学模式”,特别是要适应研究型大学的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方法,及早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

三是要崇德修身,以德润才。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使命。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对当代青年而言,更要坚持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南京大学孕育诞生了一批甘于奉献、不为名、不为利的杰出校友,他们诚朴雄伟,既有“敢为天下先”、追求卓越的壮志,却无哗众取宠之心。他们以奉献作为人生的目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科学探索的需要,心甘情愿奉献一生,他们赢得了世人的敬重。程开甲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为了国家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直至长期坚持在戈壁滩上工作。我们请教他是什么鼓舞着他这么做,是什么支持着他坚持不懈。程先生向我们反复强调了奉献精神。他说,“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素质就是奉献。只要国家需要,就要义无反顾。”

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可贵的南大精神,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发扬光大。我在想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态度。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将庸庸碌碌、空虚一生;以名利为人生目的,将狗苟蝇营、迷乱一生;以奉献为人生目的,将通往成功,快乐一生。很多事物看似平淡无奇,却不可或缺。那些在基层一线、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做出不凡业绩的人,才是可亲、可敬又可学的。在现实生活中,甘于奉献的人们才是快乐的、幸福的。

在刚刚闭幕的南京青奥会上,南京大学有1600多名志愿者每天服务于青奥会主媒体中心、青奥村各国代表团驻地、各大主要竞赛场馆等区域。志愿者工作很辛苦,早出晚归,高强度的工作……在看望这群志愿者时,我看到的是他们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不怕苦,不畏难,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为幸福。他们用奉献和责任感,用青春微笑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他们获得的就是奉献的快乐。

岁月如歌。程先生这位鲐背之年的功勋科学家,虽然已离开戈壁滩30多年,但他仍保持着那个年代质朴的生活方式。在程先生家中客厅的墙边,支着一块黑板。据说,几十年来,家不断地变换地点,而这块黑板却是家中不变的“陈设”,程先生仍然在继续着他的研究工作,每有新想法,就会随时写在黑板上。他的业余生活也并不单调,会弹一会儿钢琴,听几曲音乐,散散步。他虽极富威望,但为人低调谦和,淡泊名利。在程先生所坐书桌后面的书架橱窗上,贴着他手书的四句话:顺应自然,坚持活动,心情平和,快乐人生。也许这就是他心态依然年轻、思维依然活跃的原因吧。

同学们,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是历代南大人的梦想,欢迎你们加入这个逐梦的行列。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讲话中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并且希望世界上会有第一个南大,这是总书记对南大的高度认可,对全体南大人来说是光荣,更是使命。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辱使命,更要记住前辈先人开山铺路的艰辛,秉承实事求是的作风、踏实进取的态度和为国为民的情怀,齐心向前,放飞梦想,逐梦圆梦,开创属于你们的美好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5 08:07 AM , Processed in 0.0386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