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3|回复: 0

[哲史艺丛] 莫迪亚诺作品速读:揭示人类命运的不确定与荒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1 08: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4-10-11 08:20 AM 编辑

莫迪亚诺作品速读:揭示人类命运的不确定与荒诞

2014年10月11日 09:46:45
来源: 新京报

a220.jpg

  《星形广场 环城大道》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a221.jpg

  《青春咖啡馆》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a222.jpg

  《夜半撞车》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a223.jpg

  《八月的周日·缓刑》 版本:花城出版社

 
 “记忆”、“身份”、“历史”、“寻找”……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书写中,这些关键词被反复提及。“在《星形广场》中,犹太人拉法埃尔从法国逃亡到以色列,为的是寻找一片安身之地;《夜巡》中的双重间谍在寻找他的真实身份;《环城大道》的主人公在寻找自己四处漂流的犹太人父亲;《暗店街》更是一篇追踪失落的自我的精彩佳作……”,论及法国“新寓言派”小说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学者余中先这样说。

  余中先认为,“不同作品的主人公或是找避难所,或是找往昔,或是找亲人。实际上,他们找的正是人生存的根基、依托和支点,作者触及的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境遇。不过,当莫迪亚诺面对人类命定的悲剧性的生存状况时,他没有‘有所作为’的反抗,只有悲天悯人的伤感情怀;面对着荒诞的世界,他不像萨特、加缪那样追求存在的价值,而是以敏感的笔触描绘着人之存在的渺小、无奈、悲哀。”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包括《星形广场》在内的莫迪亚诺四部小说进行速读,将其中精华提炼,带领大家体会作家笔下所描绘的人类命运的不确定性和荒诞性。

    《星形广场》

    为失落的犹太身份寻找归宿


  1942年6月,一位德国军官朝一位年轻人走去,问道:“对不起,先生,请问星形广场在哪里?”年轻人指着他的左胸部。这是与莫迪亚诺的处女作《星形广场》有关的一个小故事,在占领时期,被法西斯判处死刑的犹太人都得在胸前戴上一枚六角星形的徽章,这枚徽章是犹太人的耻辱,意味着他们身份的失落。

  在《星形广场》这部小说里,犹太裔法国青年拉法埃尔·什勒米洛维奇则努力寻找自己的身份,他沿着星形广场辐射六条大街的每一条出发,试图找回犹太人之根,觅得属于他们的栖息地,却进入了一个噩梦,最终在“星形广场”上被处决。可以说,正是这一“寻根”经历,残酷地呈现了犹太人游移无根的命运。

  这部作品之后,莫迪亚诺开始关注人的身份这一普遍性问题。接受采访时,他说:“一位小说家总想提出基本问题:存在与不存在。在我的第一部作品中,因为我太年轻,我不得不加一个修饰词,我的主题是犹太人的存在与不存在。现在我想往前迈一步,离开这个个别问题。”在第二部小说《夜巡》中,莫迪亚诺便有所尝试。

    《缓刑》

    童年时光的“刑罚”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少年的“我”,他和弟弟寄居在一栋属于三个女人的别墅里——这栋房子正面的墙上爬满了常春藤,在花园平台的深处,吉约坦医生的坟墓置于其中。

  从“我”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这里的一切真实而令人疑惑:房子为什么没有男主人?阿妮为什么整夜哭泣?洛里斯通街的那伙人在干什么买卖?科萨德侯爵是否会在半夜回到城堡?“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为何人去楼空,再无踪影?“我”能感受到事情很糟糕,却没有任何答案,只能猜测和想象。

  警察的到来,让这座别墅的故事稍显明朗,但随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大人为什么会被捕?他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仍然没有答案。童年的“我”既无身份,亦无归宿,甚至真实的生活,也似乎建立在流沙之上,经不起推敲和追问,不过,从“我”这里出发,却似乎可以窥见法国人在占领时期动荡不安、身心焦灼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莫迪亚诺的这部作品带有个人经历的烙印,他曾有个弟弟,幼年早夭。在其序言中,莫迪亚诺写道:“镌刻在纸页上的,是兄弟间相处的朝朝暮暮,是一段回忆,在提起时还能说上一句:我和弟弟。”

   《夜半撞车》

    又一场回忆与寻找


    这是莫迪亚诺又一个回忆与寻找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即将迈入21岁的青年,他只身漫步在巴黎街头,一天深夜,被一辆湖绿色的“菲亚特”牌轿车撞倒,当他在诊所醒来,得到了一沓装在信封里的钞票,而撞倒他的名叫雅克琳娜·博塞尔让的肇事车主却不见踪影。为了弄清事实原委,离开诊所后,他按照一个不确切的地址,展开了调查。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追忆,此前几个月发生的往事、一些曾经出现在他青春时期的脸庞相继浮现。

  在这些浮现的脸庞中,有一位自称主人公的母亲,她是一个陌生的老妇人。和慈祥、饱含爱意的母亲形象迥然有别,和她联系在一起的是“威胁”、“噩梦”、“监视”、“贪婪的双眼”、“毒液”等词语,“她犹如我童年的回忆一样沉重”。父亲同样没有创造出应有的父爱,在主人公17岁时,父亲为了摆脱他,叫来了警察,说他是“小流氓”。母子、父子间的关系,既反映主人公的成长背景,也照见整个时代。

  回忆与寻找的重叠,现实与“幻象”的交织,因为一次深夜撞车事件,而突然发生。正因此,主人公开始直面惨淡的过去,他说:“昨天夜里的意外事故并不是偶然事件。它标志着某种断裂。这次撞击另有益处,而且,它发生得很及时,使我重新开始生活。”或许,可以这样说,在主人公混乱而萎靡的生活中,撞车无意间催生了一次精神意义上的“成年礼”。

  《青春咖啡馆》

  褪去青春的神秘面纱


  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吸引着十九岁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们放荡不羁,“坚守着自己的青春,坚守着人们或许称之为‘浪子’的这个陈旧过时但悦耳动听的雅号”。书中的主人公露姬,便是其中的一枚“浪子”,经常出没于孔岱咖啡馆,这里成为她与过去决裂的一个保护区,“来孔岱这里,是来避难的”,直至她突然失踪。

  紧接着,四个叙述者登场——在咖啡馆结识的某大学生、受露姬丈夫之托寻找露姬的私家侦探、露姬本人及露姬的情人罗兰——他们都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讲述与回忆,渐渐地,小说开头“神秘人”露姬的面纱被揭去。

  事实上,露姬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她不断寻求庇护,希望从不确定、恐惧中挣脱出来,乞灵于友情、咖啡馆、婚姻、文学甚至毒品,但最终选择从窗户纵身一跃,结束了生命。露姬的那句“再耐心一点,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遂成空响。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2:12 AM , Processed in 0.0296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