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7|回复: 2

【07.06】多识活佛对《人开悟后是什么样子》一文的批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6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4-7-6 11:10 PM 编辑

1286581.jpg


      2014年02月11日,互联网上的一篇署名金融重塑商的《人开悟后是什么样子》的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从文章的题目看,作者不但对佛学有所了解,而且是开悟了的一个“圣人”。因为能谈“开悟后什么样子”的人,肯定是一个开悟者。如果是开悟者,必定懂得开悟原理。这是我从这篇文章的题目上,对本文作者所作的合乎逻辑的推断。

      我仅仅是个佛学研究者,不是什么开悟的圣人,没有实证经验可谈。所以,对介绍“开悟后是什么样子”的文章特感兴趣。打开文件一看,便觉得文不对题,于是用好奇眼光一口气读了下去。觉得与专业格格不入,佛不像佛,道不像道,倒像是鞋底上涂上彩墨,踏在画布的现代派艺术。

      此文的作者在天马行空式谈吐中,犯了一个学者最不应该犯的逻辑悖论的错误。文中说:“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悟道的。”这句话排除了自古至今,世界上所有被称作悟道的人,包括佛陀和禅宗中被看做悟道的慧能等高僧,当然也包括说“道”的老子李丹了。更可笑的是以悟道者自居,畅谈开悟实证经验的作者自己也被“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悟道的”这句话给否定了。如果自己不是悟道者,怎能知道“悟道后是什么样子”呢?自己除非不是人,否则怎能幸免自己制造的砍杀自古至今所有人类悟道者的的这把砍刀的血刃呢?如果认为自己是唯一一个悟道的人类,那么,就以“自己的存在”事实,否定了自己说的“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悟道的”这句话。

     又说:“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同一体”。“圆满的本身是不垢不净”,“如在豪华宫殿也有厕所垃圾”云云。难道就没有远离厕所和垃圾的神殿佛堂吗?

     又说:“开悟的人就是点燃生命的,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

     那么,请问:“开悟”和“点燃生命的光,自照照人”的境界,算不算圆满?既然算圆满,所谓“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这些话与前面说的““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同一体”。“如在豪华宫殿也有厕所垃圾”的说法相矛盾的。科学理论成立的三条原则中,第一条是理论的自洽性,即,前后文不能有矛盾。

    若说:“开悟”,“点燃生命的光,自照照人”等境界,不算圆满,那你所谓的圆满,指的是什么呢?

    你说:“圆满不是没有缺点。”佛教经论所说圆满,是指的佛的破悟圆满,“破”指:破除二障,“悟”指:圆悟法性。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圆满境界,彻底断除了无始以来的一切污染,得到了纯净意识——二净,也叫“去染还净”,也叫“法身”。如果说佛道戒恶行善达到圆满后,还是“对于错,善与恶”同时存在,而且,还是“是与非的同一体”。那么,三个阿僧祇劫修德修慧,不是白修了吗?再者,善与恶怎么能够“一体存在”?佛和魔能成一体吗?光明与黑暗能一体存在吗?讲佛法不能没有佛经根据,你的佛经根据是什么呢?“不垢不净”这句《般若心经》中的话是不是乱用的,而是针对胜义谛空性——“空中无相”义讲的。如果在世俗谛上,不垢不净原则可以乱套的话,那么,美食和粪便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情况真是这样?

    没有经学传承,不分二谛,不知佛经文句分了义不了义,望文生义地胡乱解释佛经词语,冒充大家而沽名钓誉者不在少数,在当今世界见多不怪。在作为有良知的学佛者来说,不能饥不择食,见庙就拜。

    说什么“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谓,先修而后悟道,实际上是一种误导”。这是对三藏佛经全面否定。那么,既然不学法、不修行能悟出什么“道”的话,这个道肯定不是佛道。不修而悟的,天地间只有一种道,那就是“无明道”、“贪嗔痴道”!

    佛教的“道”的概念,与那老子道德经中,说了半天还说不清楚的玄虚空泛之道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佛教中的“道”只有一种解释。即“苦集灭道”四圣谛中的“道谛”。道谛意思是:解脱形成轮回的苦、集二谛束缚的方法、道路。简而言之,“道谛”就是解脱智慧。

    佛、道(道教)概念混淆,以佛解道,以道解佛是学科疆域分不清楚的表现,不是什么学识广博的境界。

    佛学不是凭想象任意解说的玄学“橡皮筋”,而是有着严密理论体系的精神科学(塞尔曼语),是实证科学(杨振宁语)。

    我看佛学有科学、超科学、非科学三部分组成。在非科学成分中又有正面的(文化艺术类)和负面的(迷信类)。开悟见道以上的实证境界,修炼达到相应境界的修法士的身心体验是超科学的。正如杨振宁说的:“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人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自然科学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

    世界上任何一种科学,都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为某一专业领域一个科学家,首先要学习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人经验知识(闻),然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刻苦认真地研究(思、修),然后才能得到突破性的成就。

    佛教作为一种超尘脱俗的专业学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要经过严格的学习修炼,才能得到高层次开悟见道,十地修道和无学道的正成就者,不是不学不修、自成自悟的神话仙童,不是对法盲头上用棍子敲一下,或大声喝一下(棒喝)就能开悟的,也不是念念佛号就能成佛的。

    如果那样简单,佛陀前生经过无量劫修积成佛因缘,出世后辛辛苦苦说法四十五年,把两三千万字的三藏经典留给世人,不是白费功夫了吗?修行是播种,悟道是收获。难道世界上还有不要春种的秋收吗?说什么“觉悟是本,修行是末”,修行是悟道之因,悟道是修行之果,其中因果有本末之分吗?能说“子女是本,父母是末”,可以舍末求本,不要母亲十月怀胎,作石缝中突然蹦出的美猴王吗?
   
    说什么“不悟道而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看来这高谈阔论佛教者,连起码的诸法因缘生成原理和五道十地的成道原理都一无所知。

    根据三藏经典,从凡人到成佛,要经过五个阶段: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其中,资粮、加行二道属世间道,见道、修道属出世圣道,无学道属于佛地。皈依、学法、持戒、行善是资粮道,分大、中、小三个层次,修禅定修到第九住心,才能进入加行道。加行道分暖、顶、忍、世间最上品四级,见道见性(开悟)只有一刹那,见道断除见惑——邪见后,进入一地修道,一至十地断除修惑烦恼、所知二障。以断悟境界分为十地。十一地是无学佛地。该断者全断,该悟者全悟,故称无学道。

    至此,才算修行圆满,至此,才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常住不灭的涅槃法身境界。从资粮道到佛地的修行,按般若乘常规需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一个阿僧祇,要经历多次大地的成住毁空。所以,释迦牟尼不是此生成佛,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无量劫修行。看《贤劫经》等经典才会明白。

    在五道中处在资粮、加行二道的修行者是不净状态,处在见修二道圣菩萨是半净状态,成佛后是全净状态。开悟见道,要无可避免地经过“被妄想所缚”凡俗阶段,如鸟类在天空飞翔必定经过被蛋壳所缚的孵化阶段。人类的成长,也要经过幼稚所缚的童年,人类的所有知识技能,都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没有生就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因此,也没有不经过闻思修而悟道的特殊天才。凡是具有正常逻辑思维的人都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

    还说什么“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在那里,心在那里”。请问:身在棺材里时,心也在棺材里吗?

    按照佛家的观点,心、意、识是同义词。按主张八识的唯识论观点,“心”指第八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第六意识。按八识说,第六识在沉睡、昏厥、灭尽定等状态下消失,第七意在八地断除,第八心是持身识(维持生命的意识),是转世识,是贮藏经验的藏识。

    按佛家的观点,欲界色界一切众生,只要活着,五蕴是不能分离的。

    色蕴是肉体,受想行蕴是心的功能,识蕴是心的总体。色蕴是身,受想行识是心。众生从投胎到死亡的过程中心身是相依不离的,呼吸和心脏的跳动及体温为标志的寿命都依赖心识的存在,气绝身亡就标志着心身分离。所以,“心不离身”不是开悟的标志,而是众生,包括动物活着的标志。

    所谓转世,就是心识转世,肉体是转不了的。“心不离身”这句话,笼统地说就有问题。只能说“现世生命在活着的状态下,心不离身”。死亡后和未投胎前的意识是有心无身,隔世的身心,也不是“心身不离”。转世如坐火车,到站下车,再换乘别的交通工具。肉体是“火车”“汽车”,意识是“乘客”。佛教是优化和净化意识的精神科学。修炼成就表现在精神层面,并非肉体方面的神奇表现。即使是镶嵌奇珍异宝的黄金车厢也不属于乘客,乘客到站下车,各奔前程而已。

    人生是处在六道十字路口的游客,路标是佛法,去天堂地狱全在于自己选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7-6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开导!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7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09:20 AM , Processed in 0.03590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