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Envestnet | PMC首席投资策略师克里夫特(Tim Clift)在Marketwatch撰文指出,尽管很多人都担心牛市或将结束,但是结合历史规律,从基本面、价值面乃至情绪面来分析,牛市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六条理由。
1. 我们当前的商业周期尚未见顶
2000年,经济繁荣,美国的家庭收入处于史上最高点。看上去,互联网相关企业所掀起的大潮会让所有人都长期水涨船高起来。2014年的局面却恰恰相反,美国经济步履蹒跚,增长速度只有不到2%——具体说来,2013年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9%,而1999年是4.8%。这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们的经济依然处于当前商业周期的早期扩张阶段,而2000年时,却已经是晚期阶段了。好消息在于,根据大多数指标,我们当前的经济扩张阶段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2. 利率和货币政策支持着股市
不错,联储确实已经在着手进行缩减,减少他们2008年以来每个月注入经济的庞大流动性了。可是即便如此,我们当前的货币政策,大方向还是支持经济增长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目前是0至-0.25%,为可能到达的最低区间,而2000年年初时却是6%——当时联储是在加息而非降息,来遏制通货膨胀。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来做参照,现在的收益率水平是2.5%,而2000年3月23日,即股市见顶的那天是6.1%。联储尚未收缩货币供应,这对于资产价格当然是个好消息。
3. 股票估值没有想象那么高
尽管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点位处于历史纪录附近,但我们必须将其和盈利相结合来观察,得出的结论其实是,估值只是略高于平均水平而已。目前,基于过去十二个月盈利,标普500指数的市盈率为17,长期水平也有1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0年年初,标普500指数的相应市盈率是29,那才叫泡沫。
4. 投资者尚未进入狂欢阶段
尽管股市创下了新高,但是投资者的情绪依然是相当谨慎和犹豫的——如果说算不上怀疑的话。眼下的情形和之前股市见顶时那种志得意满与疯狂,和IPO成为了街谈巷议话题的热络程度截然不同。1999年至2000年,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着如何去寻找一支能够让你一夜暴富的稻糠姆股票,而在2007年,人们热议的则是如何找到一家明天就会进入私募收购玩家雷达的公司。当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扮演起投资专家角色的时候,才是我们应该感到忧虑的时候——现在还不是。
5. 市场领导力量多元化
尽管社交媒体股票吸引了投资者和媒体最多的眼球,但是游戏的主题绝非只有这一个。还有许多板块也表现卓越,比如生物技术就是其一。结果就是,从宽度角度切入,市场应该说是很健康的。比如,2013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十大板块全部都有所斩获,哪怕“表现最糟糕”的电信类股也有两位数的进账。1999年则不同,股市的涨势固然可观,但几乎完全集中在科技股票当中,后者的涨幅达到了78%——其他许多板块则成为了牺牲品,比如医疗卫生和必需消费品,事实上这一年都遭受了两位数的损失。
6. 投资者依然挑剔
在稻糠姆时代,一家公司的名字只要有一个特定的后缀,其股票价格就注定将会上涨,而现在的投资者,口味则刁了很多。比如现在的社交媒体大热,但是这并不等同于一家企业只要有社交媒体理念,其股价就会大涨,这个板块内部也有赢家输家之分。人们真正推崇的,其实只是那么几支社交类股,比如Facebook(67.72, -1.11, -1.61%)(FB)等,这些股票之所以价格较高,是因为投资者判断大多数玩家将会失败,只有这少数几家会是未来的统治者。
标准普尔500指数目前的点位是在1850点左右,相当于2009年677点底部的约三倍。这样的涨幅确实足以让投资者感到担心,但是我们不该忘记,在2008年,指数下跌了37%——从这个角度说来,认为当前牛市跑得太远的观点,其实是有点夸大其辞。我们所经历的上一次大牛市从1982年到2000年,持续了近二十年,而其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近15倍。如果我们是处于长期牛市中,和当初的进展相比,眼前这点实在算不了什么。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