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1

父母要求学习成绩全A 致华裔女孩人格分裂(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0 06: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母要求学习成绩全A 致华裔女孩人格分裂
文章来源: 世界日报
于 2013-11-19 09:56:25

a864.jpg

华裔女孩吴怡萱勇敢直面、剖析自己的精神健康问题,成为亚太裔社区对抗精神疾病的活跃人士,她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呼吁华人第一代移民家长切忌打击子女自信。(记者骆舒娴/摄影)

华人对自身或亲友的精神健康问题往往讳莫如深,「家丑不外扬」,但原籍台湾的二代华裔移民吴怡萱(Emily Wu Truong)选择勇敢直面长期折磨著她的精神健康问题,剖析其根源。

吴怡萱的父母是来自台湾的第一代移民,1988年她随家人搬到圣玛利诺,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姊姊。吴怡萱说,作为典型的第一代移民,父母对子女永远秉持完美主义要求,「学习要全A,他们会跟我说『某某人是你们同龄人中最聪明的,考上哈佛,你要和他一起玩,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变得更聪明』,他们也常常喜欢我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与我的哥哥姊姊比较,所以永远有人比我更优秀、更好,显得我笨、不够好,我慢慢也开始相信这样,我对自己要求变得完美主义,我荒废了钢琴,因为我觉得如果不能做到完美,我就宁可不做,我的自信、自尊渐渐低到了谷底」。

相比很多华人移民家庭,吴怡萱的家境相对优越,「我相信父母是爱我的,但他们爱我的方式就是让我在物质上不愁吃穿,不知道我更需要的是和他们双向沟通—因为我生长在美国,接受不同文化价值观教育,我们之间存在认知上鸿沟,需要交流,可是我们家从来都没有过一次家庭会议,当我2010年参加一次选美,开始重拾自信,他们再一次打击我,认为我是浪费时间精力在无用事物上」。

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吴怡萱从小精神备受压力,她坦言,她是性格很外向开朗的人,但当自信一再受打击,渐渐性格就变得沉默,而且十分情绪化,,「我会突然十分沮丧,或者很愤怒,我觉得我内心至少有三个我,会哭泣无助的『小Emily』、会关爱别人关爱『小Emily』的『Emily大姐姐』,还有一直在内心不断质疑、否定我自己的『Mr Hyde』(英文小说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中主人公双重人格中恶的一面)。」

自身是在尔湾加大读心理与社会行为学的吴怡萱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精神理疗,需要倾诉,她向母亲透露了这个事实,母亲却否定这个需要,「你可以跟我讲,跟我讲花费便宜多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找别人讲呢?」母亲甚至不愿意让她对外人提及此事,「因为她觉得这是件令整个家庭蒙羞的事」。

但情况并没有起色,今年7月4日国庆日,吴怡萱正式被诊断为人格分裂症(Dissociative disorder)。最让她难过的一次,是回到高中母校看望老师时,她一时情绪失控,难以自抑,导致学校里有教职员挂出她的照片,写明「此人在校园里不受欢迎」。

吴怡萱决心与精神疾病抗争到底,她成为「全国对抗精神疾病联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Health Illness)全职志工,活跃于亚太裔社区对抗精神疾病的第一线,「我要不和别人比,再也不让别人的看法来决定我是否做够好、够成功,我只要每一天都做得比前一天的自己更好,就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我学著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重新开始弹钢琴」。吴怡萱也开了脸书主页和部落格专栏,希望为更多面临有类似经历的亚太裔家庭分享自己经历和心路历程,她坦言,甘地、曼德拉、马丁路德金恩是她的榜样,「他们的伟大从来不是来自别人的肯定,是来自他们身后留给世界的影响,我希望自己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吴怡萱以自己的成长经历疾呼,由于亚洲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在个人主义、自信培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华人第一代移民家长言行中切忌打击子女自信心或要求过高、过于苛求完美,或把孩子的学术成绩拿来与同龄人攀比,否则可能就会让孩子陷入自信不足,继而演变为精神问题。
发表于 2013-11-20 06: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副扮相,果然分裂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7 04:40 PM , Processed in 0.0398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