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6|回复: 0

不要嘲笑别人,也不要嘲笑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4 07: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要嘲笑别人,也不要嘲笑自己
                                                                                       纪录片“丝路”中的轮回.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陈一鸣  
发自:北京 2013-09-14 09:45:14  
来源:南方周末

a334.jpg

《丝路》摄制组装着对历史的想象出了门,回来后一股脑倒出来的都是当代的人和事。文字里的坎儿井再怎么想象不过是一口井,镜头里的坎儿井下,是随时会塌方的地下巷道。总导演陈晓卿觉得,镜头里的人也会成为历史,现实版“丝路”未来也会成为历史的影像志。 (剧组供图/图)


意大利人用了1300年来破解丝绸的秘密,中国也靠着丝绸挣了意大利人1300年的钱。

现在意大利已经放弃了养蚕和纺织,他们的丝绸面料来自中国。中国到罗马的距离是10小时的航程,而“丝路”是从一片桑叶到顶级时尚的距离。

湖州养蚕者辛苦操劳几个月的收入,不及意大利一个丝绸印染工或画工一个小时的收入。

南京云锦织造工,夫妻二人操作一台机器,每天才织几厘米。交工时质检员用放大镜看哪根线松了。漏织一根0.05毫米的丝线,二人脸色骤变;产品合格,夫妻乐得上街吃饭庆祝。这样操劳一个月,能挣6000元。

意大利时装设计师罗伯特·穆索,仅仅把他的LOGO印到中国产的丝巾上,丝巾价格马上天差地别。

央视的8集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讲述古老丝路上当下人们的生活。如果没有历史感,“丝路”的故事激发的或许只是轻浮的自卑——为什么我们付出这么辛苦的劳动,还不如别人优雅地动动手?

总导演陈晓卿说,读了历史你会知道,传说我们保守丝绸秘密600年后,西域人才把蚕种藏在竹杖里带出中国。又过了700年,罗马人才掌握种桑养蚕和纺织。中国曾经靠丝绸整整挣了意大利人1300年的钱。

现在意大利放弃了养蚕和纺织,他们的丝绸面料都来自中国。今天从中国去罗马无非10小时,而“丝路”是从一片桑叶到顶级时尚的距离。

“这就是历史的轮回,每个文明都有波峰和波谷。”陈晓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没准什么时候我们又占上风了,到时候我们应该记得,不要轻易嘲笑别人,更不要轻易嘲笑自己。大家都是在历史中穿行的人,什么事儿都有可能发生。”

2013年9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离京出访中亚四国的前晚,《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在央视首播。这个时间点,给这部原本要“访古”后来改成“问今”的纪录片,又加上一笔浓重的现实色彩。

中国人为什么自己不讲丝路?

对于中国纪录片人而言,丝绸之路是最能体现人文水准、国际视野的纪录片题材之一。1980年和2006年,中国纪录片人曾两次与日本NHK合作,拍摄了《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两部纪录片都把镜头对准历史,揭示古代丝路尘封的秘密,再现丝路沿途当初的景象。

中国纪录片人不大乐意提及的是,在两版丝路的创作中,中方只负责中国部分拍摄,国外部分完全由日方团队完成。“我们早就想从东到西把丝路完整走一遍,由中国人自己把它全景式地展现出来,有这个想法但没有实现这个想法的钱。”陈晓卿说。

2010年,一位中央领导人出访土耳其,观看了土耳其拍摄的丝路纪录片片花,问:中国人为什么自己不讲丝绸之路。任务落到了当时陈晓卿所在的央视文化专题部。

起初,“历史”、“全景”这两个关键词笼罩着陈晓卿及其团队。执行总导演李文举到处搜集与丝路有关的书,历史、考古、宗教、民族无所不包,仅供编导阅读的电子书就有一百多本,字数以数千万计。全球顶尖的丝绸之路专家林梅村、荣新江、英国著名汉学家吴芳思等人,都成了摄制组的座上宾。

话题越研究越大,越研究越复杂,提到丝路必须要说的元素太多了,哪怕每个元素只一两句,8集的容量也难以承受。精简后,剧组按断代史的思路确定了作品脉络——张骞通西域,班超投笔从戎,丝路驿站系统,以法显、鸠摩罗什等人为代表的宗教传播,绿洲文明,大唐盛世,怛罗斯之战……

丝绸是站在罗马帝国的视角来表现的。丝绸不是通过中国人熟知的养蚕、吐丝、缫丝、织造得来,而是传说中才有的异域神物,它长在高至云端的树上,成熟之后,高大的中国人采摘纺织,费尽千辛万苦运到罗马,丝绸价格已经翻至等同黄金。

2011年夏天,编导们扛着机器出门。等回到北京,所有人都眉飞色舞,志在必得。可一聊起来,让编导们眉飞色舞的都是当代的故事和人物,曾经让大家魂飞天外的历史传奇似乎不再那么牵动创作者的心了。

看过素材,陈晓卿也对丝路的现实生活充满好奇。从中国到北非都有坎儿井,文字中的坎儿井再怎么想象也不过是一口井,编导带回的坎儿井素材是名叫巴吾东的维吾尔族老爷子穿行在随时都会塌方的地下巷道,脚边就是潺潺的流水。和田玉在商代晚期已大量输入中原,编导带回的素材是:一群人和一匹马贴着绝壁侧身而行,脚下就是万丈深渊;问还有多长时间到目的地,回答是15分钟,又说半个小时,最后貌似说了实话:还要两个小时。结果,编导们足足走了4个小时才到达海拔4400米的矿床。

2012年年初,摄制组正式“转型”。这次要拍的不是历史再现,而是当下的、正在呼吸的、能够触摸的丝路,是当代丝路人物生存与奋斗的剪影。


a335.jpg

南京的云锦制造工,夫妻二人操劳,每天才能织几厘米,一个月只能赚6000块。意大利时装设计师,只需把他的logo印在中国产的丝巾上,价格就翻起跟斗。 (剧组供图/图)

走在丝路上的不止马可波罗

英国纪录电影泰斗约翰·格里尔逊曾说过:要讲邮政你可以写论文,但是要讲一封信就必须拍部片子。

简单地说,就是抓人物,抓细节。“跨越每个人的帕米尔”这一集以喀什为地理中心,以喀喇昆仑公路为纽带,讲述了中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几个国家的人物故事。

帕米尔高原是五条山脉扭结之处,号称“山结”,跨越帕米尔,历来被视为一种壮举,今天仍然如此。52岁的大巴司机王建平常年驾车往返中国与巴基斯坦,与女儿关系生疏,几乎无话可说。堰塞湖截断喀喇昆仑公路,王建平抽空去乌鲁木齐看望女儿。

巴基斯坦一侧,喀喇昆仑公路被水淹没,水面上漂着20辆崭新的大卡车。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赵越超正在抢修公路,要在堰塞湖边的山体打出两条泄洪通道。

塔吉克族小伙子艾力梦想成为歌唱家,他沿着公路离开塔什库尔干,到新疆艺术学院去进修。新疆艺术学院的外教海力力与妻子斯韦特兰娜8年前离开乌兹别克斯坦,来到中国。在学生毕业演唱会上,海力力说,“世界上最大最响亮的声音是驴叫。”

这个看似幽默风趣的老头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痛。年轻时他作为苏联士兵侵略阿富汗,被人俘虏,眼看战友跪地上,被人用手抠着鼻子露出脖子,用刀斩首。他脸上也被人砍了一刀,至今还有道伤疤,侥幸活下来逃回苏联,他沉沦酗酒,妻子使他重新振作,学习音乐并当上声乐教授。

赵越超修通了公路,艾力得以走出帕米尔,投到海力力门下。王建平遭遇大雪,在塔县停留时遇到了在歌厅唱歌的艾力。王建平的大巴为赵越超运送了大量中国工人,也把巴基斯坦商人马克送到了喀什,在喀什的巴扎上叫卖香水:“你香香的去朋友那儿吃肉,你臭臭的馕都吃不上。”

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无疑引人入胜,但历史上的丝路故事只剩下几句干枯的解说词——这条路与古代丝路完全重合;这种行走与张骞没有任何不同;亚历山大、铁木尔从这里到达印度,如今这里依然动荡不安……

现实版的丝路还是丝路吗?

执行导演李文举认为丝路的主题从头到尾都没变,就是“一个国家和一条路”。历史上丝路是中国的一条出路,现在的中国仍然在寻找出路。

李文举从历史回到现实,最大的动力来自苏格兰皇家银行前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贝哲民的著作《新丝绸之路》。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阿拉伯世界重新发现中国。

“9·11”之后,阿拉伯世界和美欧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中国的崛起为阿拉伯人提供了另外一个战略选择。“这本书提出了‘伊斯兰走廊’这个概念,我们应该了解古代丝路,更应该了解现在时的丝路。”李文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前阿拉伯人的金融中心在伦敦和纽约,现在他们自己玩了,迪拜的发展也就是近十年的事。世界格局在变化,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多了。”

一个阿拉伯商人跟李文举说了一句话:中国才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中东人去美国做生意,签证需要一个月,来中国签证24小时。浙江义乌,纯粹的汉族地区,现在专门建了一个清真寺,调去一位回族副市长,还开了阿拉伯语学校。”李文举说。

编导李太山完全认同李文举的看法:“走在丝路上的人不只是马可波罗,更多的是平凡的小人物。丝路不只是历史之路,也是正在试图恢复昔日辉煌的现实之路。”

什么叫轮回,什么叫报应

原来积累的历史题材都舍弃了,但陈晓卿认为阅读历史是“丝路”的“第一口馒头”。最后一口馒头让你饱了,不等于第一口馒头就没用了。“有了大的历史观,你就知道什么叫沧桑,什么叫轮回,什么叫报应……那些年轻人看起来很‘装’的东西。”

“丝路驿站”一集,原来的文案,主角是甘肃和土耳其的两个古代驿站。三危山下的一个名为悬泉置的驿站遗址,以及此处出土的两千多枚汉简;土耳其北部番红花城,300年前的中国客栈。丝路就由无数个悬泉置和番红花城联系起来。

“丝路”完成片里,悬泉置和番红花城都成了遥远的背景,关于驿站的种种研究只剩下这样一个充满抒情气质的细节——当年的一个书佐,在悬泉置工作了四十多年,两千多年前悬泉置的落日和今天完全一样。

对现实的描摹则是浓墨重彩,有血有肉。兰新铁路的一个小站,方圆几百公里没人,一个驻站工人闲来无事,在夕阳中打太极拳,列车紧凑时的调度,则忙得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兰州郊区,合同工袁发礼骑着摩托往山里送邮件,他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转为正式工人。

阳关博物馆开设了特别受游客欢迎的项目:发放通关文牒。

研究历史,才能在现实生活中选取与历史有微妙勾连的现象和人物。“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是红一道白一道的,叫‘赤白囊’;现在EMS的邮包仍然是红一道白一道,几乎就是‘赤白囊’的现代版。只不过古代一天最快400公里,现在一天就能从丝路这边跑到那边。”陈晓卿说。

现实题材的丝路故事,NHK的《动荡的大地纪行》已成经典,其中充满宗教、民族冲突。陈晓卿和李文举的“丝路”都是光明温暖的励志故事。这是否可以看成两国纪录片工作者的差距所在?编导李太山回答,不是差距,是差别,“日本人毕竟只是丝路的旁观者,而我们是丝路的行走者”。

“我们拍的这些人正在成为历史,现实版‘丝路’未来也是部丝路历史的影像志。”片子剪完后,陈晓卿写了句话,“他们都是在历史中穿行的人。”

“通读历史后,你内心的时空格局将变得浩瀚无垠。再回头看一个特别忙叨叨、特别热闹的人,你也会觉得他特别渺小,特别短暂,特别孤独。这就是历史感。”陈晓卿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7 02:32 AM , Processed in 0.0506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