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0

年耗3亿元申遗,到底值不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8 06: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耗3亿元申遗,到底值不值?

来源:新华微博
摘于 7:47 AM  8/28/2013

a388.jpg


01 申遗:一场豪华的赌博?


a389.jpg


世界遗产被称为“地球的名片”,对地方来说就是棵“摇钱树”。近年来,“申遗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些地方的旅游经济模式。各地争先恐后来“申遗”,一掷千金,甚至不惜“举债申遗”,犹如一场欲罢不能的“赌博”。


投入:堪比“烧钱”

申遗非常“烧钱”。据报道,河南安阳殷墟申遗花了2.3亿,湖南新宁用4.5亿申遗,河南登封“天地之中”耗资达7.9亿,“中国丹霞”6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而“丝绸之路”申遗更是豪掷百亿。无怪乎,有网友评曰:“申遗”的请柬上写着“人傻钱多速来”。

  通常申遗还是一场“马拉松赛”: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前后经历8年、桂林山水20年“申遗”,而西湖从1999年便开始了屡败屡战的申遗马拉松,直到2011年才申遗成功。

  申遗投入之大,使得一些地方只能贷款申遗、“砸锅卖铁”申遗。这对于贫困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财政压力。当年“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遗时,甘肃张掖就因为财力不足而退出。

产出:也不一定“一申就灵”?

“申遗”最原始的动力还是为了门票经济、为了GDP。一旦申遗成功,盛名之下,游客纷至沓来,既带来可观的旅游,也可趁机炒热地价。且看洛阳龙门石窟“入遗”前每年门票收人1000万元、“入遗”第二年就达到了2700万元。
  当然,世遗效应有时候也不灵。山西五台山申遗成功后,旅游收入不升反降。而广东碉楼申遗成功后,因保护资金欠缺更是陷入困境,只能发动社会力量来“认养”碉楼。

02 官员:算算政绩,成不成功都值?



a390.jpg

如此热衷于申遗,因为对当地官员来说,不管成功与否都是值得。

  申遗一旦成功,官员的政绩资本就相当雄厚,升迁恐怕几成定局。申遗成功后,旅游带动GDP的神话,是地方官员最为津津乐道的。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牌匾,慕名而来的游客会人流滚滚,随之而来的自然也是财源滚滚,本地的名声和政声也会大振。

  而即使申遗不成功,说起来咱也有个“申过遗”的名声。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申遗过程中难免会大拆大建,投入了巨额公共财政,拉动GDP的效应总是有的,这对政绩考核至少不是坏事。至于追求政绩欠了民生帐,某些官员大抵是不在乎的,毕竟民生工程不像申遗,是能直接提升知名度、创造经济价值的项目。

相关专题


“申遗”的请柬上写着“人傻钱多速来”

对这种死了也要爱的申遗执着,我们其实很容易就看出这其中的泡沫成分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做客“金沙讲坛”,讲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她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因此,各个地方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盲目申报。(8月26日《成都商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场文化遗产选拔考试中,来自中国的面孔绝对引人关注。虽然中国是申遗世界中的后来者,却用火箭的速度直线飙升至世界第二的宝座上。当然,这有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地理景观的功劳。但不可否认的是,全民鸡血式的冲锋陷阵,也在这其中贡献了不少成功率。

  借用联合国的这块金字招牌,来向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和景色,这绝对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情。面对老祖宗留下的货真价实的遗产,不好好利用开发,的确有愧先人的厚泽。同时,在看到先行者通过“申遗”之后风光无限的滋润,必然挠起了当地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的痒。且看洛阳龙门石窟“入遗”前每年门票收人1000万元、“入遗”第二年就达到了2700万元。如此立竿见影的数据表,又怎么会不成为“申遗”最原始的动力呢?

  然而申遗并非捷径,而是有着相当高的准入门槛。不仅又有先天的资源,还要有后天的堆砌。换句通俗的话,就是要让景区看起来大气,各种配套设施必须在短时间内配的上“世界遗产”。而这种大跃进式的烧钱方式,很容易给当地经济造成缺血。2010年8月,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付出的10亿元中,国家级贫困县新宁就承担了4.5亿元,而2008年新宁的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两亿元。不说别的,光看账面上就知道是怎样的竭泽而渔。

  在申遗的道路上巨大投资,瞬间加重了其豪赌的性质。然而申遗本身并不具备财富敲门砖的功效,很多地方并没有因为申遗成功后而鸡犬升天。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十多年,仍然因缺乏保护资金导致城墙坍塌;山西五台山申遗成功后,旅游收入不升反降;而不见经传的小县荔波申遗成功后,却为此背上高额债务,未来10年中还须投入巨资用于遗产地保护……然而即便有不如意的案例,却依然阻挡不了中国的申遗大队排到下世纪门槛。

  前段时间兴教寺拆迁风波,也是申遗闹剧中的小小涟漪。作为丝绸之路打包申遗的押宝,兴教寺也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对自己“伤筋动骨”,甚至都惊动了“大师兄”六小龄童。对这种死了也要爱的申遗执着,我们其实很容易就看出这其中的泡沫成分。当以政绩推动,和透支资源为出发点的申遗,很难想象到最后它是否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初衷。当人傻钱多速来的现实语境如此凸显的时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联合国官员都要呼吁冷静看待申遗了。当然,我们也不希望这只是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呐喊。   文/谢伟锋

结束语

说到底,申遗不过是场“申遗搭台、旅游唱戏”的经济账。年耗3亿元申遗,到底值不值?这还得各地“当家人”仔细算算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6 11:36 PM , Processed in 0.2137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