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亚建设之初被巴西社会寄予厚望。被称为“巴西利亚之父”的库比契克在执政之初就提出了“5年内实现50年进步(50 years in 5)”的口号,其最重要的成就即巴西利亚的建成。图为1962年,巴西利亚,工人对即将完成的的办公楼进行最后的修补。Getty/National Geographic/Winfield Parks
生活的不便利导致无论是贫民还是低收入者,都不愿意生活在市中心,宁愿住在城市边缘。城中心开始支离破碎,郊区化现象严重。加之设计时对人口增长预计不足,巴西利亚周围形成十数个卫星城,仅超过10万人口的就有5个。贫民窟导致的冲突也伴随而来。图为1997年6月10日,巴西利亚郊区,警察与贫民窟的居民发生冲突。警方称,居民们过去一周在政府所有的土地上建了700个棚屋。AP/Eraldo Peres
图为2006年12月13日,巴西利亚郊区的维拉贫民窟。该地距巴西利亚市中心仅10公里。AP/Eraldo Peres
2009年,巴西政府推出了一项房屋发展计划来减轻贫民窟居民的生活压力,该计划是拉丁美洲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图为2010年2月10日,巴西利亚郊区Estrutural贫民窟的一名女孩。AP/Eraldo Peres
科斯塔预见到汽车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生活工具之一,将巴西利亚打造为一个“汽车之城”,大量高速公路散布在城市中。但这对行人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由于规划草率,他们只得穿行于道路之间,这又造成了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率。图为2002年12月3日,巴西利亚,城市公交司机举行抗议活动,要求改善公路和交通运输系统。AP/Eraldo Pe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