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4

【大事件】90后农民工群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3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他们出生于1990年后,人数众多,被统称为“农民工”,是“中国制造”背后的新生力量。许多“90后”农民工,早早告别校园,进入社会。他们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生活在别处”。“90后”农民工基本没种过地,对农村也不像他们的父辈那般依恋。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并为之挥洒汗水。他们努力想变得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但受到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种种因素制约,城市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没有归属感。图为来自河南许昌的方壮在浙江温岭一家鞋厂生产线上工作(2月17日摄)。1994年出生的他高中毕业,今年春节后才出来打工,觉得这第一份工作还不错。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2.jpg
周平芳(右)和女友周华婷在浙江义乌一家职业介绍所找工作(2月16日摄)。他们分别来自江西和云南,出生于1991年、1995年。一年前同在义乌打工的这对年轻人相恋。周平芳说,想找个两人在一起的工作,月工资2400元以上,但太累的活他担心女友受不了。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3.jpg
贾相凤,来自云南昭通,1995年出生。初中毕业的她去年来到浙江温岭,目前在一家鞋厂包装线上实习,希望能够留下来(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4.jpg
黄卫东,来自安徽阜阳,生于1992年,现为浙江温岭一家空调部件厂管路车间操作员(2月17日摄)。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打工,先后换了几个工作。他说:“目前的工作还能够适应;长远看没什么打算。”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5.jpg
来自安徽宿州的曹芬在位于杭州九堡的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阅览室内看书(2月19日摄)。1996年出生的她初中毕业后随家人来浙江打工,目前正等待接受电子商务培训。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来自贵州的黄玉松(右)等3名“90后”在浙江义乌人力资源市场外合影(2月16日摄)。黄玉松生于1993年,这个春节他和另外两名老乡都没有回家,准备在节后换个工作。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7.jpg
钟潇潇,1990年出生,浙江温岭市泽国镇人,初中文化程度。现在泽国镇一家工厂做质检员(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8.jpg
来自云南临沧的梅怀元在不到10平方米、月租金200元的出租房内床边(2月19日摄)。梅怀元生于1992年,高中未读完就外出打工。她在杭州快四年了,现为杭州萧山一家保健品公司销售员,工作之余喜欢看书学习。她希望能在杭州安家,但又觉得没有经济基础很难立足。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9.jpg
来自云南的韩韵江(前)在浙江温岭市泽国镇劳动力市场找工作(2月17日摄)。1992年出生的他高中毕业,在泽国镇一家工厂开压痕机,月工资约3000元。他说,要找个收入更高些的工作,以便多攒点钱自己开个快餐店。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邱红霞(右),1990年生,河南鹤壁人(2月18日摄)。刚结婚的她和丈夫一起来上海打工,想赚点钱回家盖房子。尽管没有工作经验,但她在选择工作方面显得很理性,她说基本工资不能低于2500元,加班必须要算加班费,这两天她会跟着同乡去两个中意的包装厂看一下,比较一下收入和工作环境再决定。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11.jpg
方小强(前),来自河南许昌,1994年出生。现在浙江温岭一家鞋厂从事鞋面上胶,“干完今年这一年,我要回老家创业”,他说。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12.jpg
唐浩(左),1995年生,江苏淮安人(2月18日摄)。初中毕业后他就和父母来到上海打工,干过保安,做过仓库保管员等。2月18日,他和一家空调制造企业签订了劳务合同,每个月收入2500元左右。他告诉记者,赚的钱只要够花就行,想着趁年轻在外多开开眼界,为以后自己做生意积累经验。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13.jpg
来自四川泸州的黄建梅,1993年出生,现在浙江温岭一家鞋厂工作(2月17日摄)。她想多攒点钱开个化妆品店,但又觉得按照现在的收入情况看,实现这个梦想很遥远。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14.jpg
吕亚旭(右),1994年生,河南洛阳人(2月18日摄)。她2012年刚来上海的时候,为了生计,做过洗碗工、发过传单、当过营业员。她说在上海住久了,慢慢对这个城市产生了感情,2013年她想找份稳定的工作,最好朝九晚五,让自己的生活规律一些。新华社发(丁汀摄)






何夕(中),1990年生,山东人(2月18日摄)。她和两个同乡在上海一家电子厂里干了两年,收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一个月2000多元。当日,她打算找一份起薪3000元的工作,为的是在上海的生活不至于太拮据,回家过年的时候也可以给爸妈多捎一些年货。新华社发(丁汀摄)





16.jpg
来自河南的洪启祥在浙江义乌人力资源市场外帮哥哥的相框厂招人(2月16日摄)。1992年出生的他,曾在技校里学习平面设计,毕业后帮哥哥在义乌开的相框厂做设计。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17.jpg
耿滨涛(前),1992年生,河南商丘人(2月18日摄)。他在老家的汽车厂干过半年的发动机装配,3天前和同学结伴第一次来上海找工作,走访了几处劳务市场后他发现东部地区的装配工收入并没有想象中的高。他坦言,除了福利待遇外,最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和休息时间,经常加班、对身体有伤害的工作他肯定不考虑。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18.jpg
杨秀芹(左),1990年生,安徽阜阳人(2月18日摄)。她原先在苏州的服装厂里做缝纫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月收入3800元。当天,她在劳务市场找到一份自认为较轻松的工作,在制造企业里做电话客服,每天工作8小时,保底2800元。她说目前生活还没有太大压力,就想存点钱利用业余时间学一门手艺。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发表于 2013-3-3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工资要是再长一倍,就差不多赶上东欧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3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可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3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OW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6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人,工资怎么赶得上通货膨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6 03:59 AM , Processed in 0.0301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