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杂志的封面故事通常表明市场大趋势走到了尽头,当公司在大众化杂志的封面故事中受到歌颂后,其股票经常开始下跌。而当公司的业绩受到封面故事质疑时,股价不久将开始回升。上了《商业周刊》封面故事的股票将来的走向大多与故事的观点相反
华尔街有句谚语:“买谣言,卖事实”(“buy on rumor, sell on fact”),意思是说,股价常在利好消息的谣传中上涨,但消息被证实后就开始下跌。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说明了无论信息有多重要,观点有多正确,一旦被多数市场参与者接收,往往就失去了效力。在社会发展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主流观念一旦形成,常会走向极端,它的优势会被夸大,弊端会被忽视。人类“合群”的天性常会转变成所谓“大众心理”(“crowd mentality”),平时理智的个人会变成“大众”的狂热成员。但物极必反,社会发展和股市的重要转折点却经常出现在这种时候。
如何正确判断一种市场观点是否已经达到极限是逆向投资的关键。在华尔街发明的众多逆向指标中,“杂志封面”理论最具吸引力。根据这个理论,一个市场大趋势一旦唤醒了社会上最后的群体,它就必然已经走到了尽头。历史数据证明,当公司在大众化杂志的封面故事中受到歌颂后,其股票经常开始下跌。而当公司的业绩受到封面故事质疑时,股价不久将开始回升。
《商业周刊》是美国最普及的商业刊物,它的封面故事代表了美国商业界的主流观点,但上了封面故事的股票,将来的走向大多与故事的观点相反。例如,1996年初的一篇封面故事描述了“苹果计算机公司”在高技术领域突飞猛进的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宣告了这个美国高技术偶像的衰败。三年多后,苹果计算机的股价却涨了四倍。2000年4月,纳斯达克泡沫崩溃后,《商业周刊》的一篇封面故事认为软件公司“甲骨文”依然很“酷”。不幸的是,两年后甲骨文的股票将跌去80%。其它的例子还包括:1996年10月对AT&T的负面报道两年后股价涨三倍;1997年9月对波音公司的正面报道一年后股价跌40%;1998年3月对麦当劳公司负面报道后一年内股价翻一番。
上市公司及其总裁一旦在《商业周刊》的封面故事中出现,就给了美国逆向投资者重要的买卖信号。虽然不是每次都对,但数据证明,封面故事的观点和该股票今后走向有强烈的负相关。其他商业刊物的封面故事也有类似的效果。例如,在《福布斯》过去几年的封面故事中有正面报道的股票,故事出现后一个月平均表现约低于同期综合股指5%。
让华尔街印象最深的是《商业周刊》在1979年8月发表的题为“股票的死亡”(“The Death of Equities”)的封面故事。当年,世界石油危机和通货膨胀达到高峰,美国经济正面临着二战后最严重的考验。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966年初第一次达到1000点,但13年后却仍在800点上下挣扎。在80年代到来的前夕,这篇文章充分反映了当时美国股票市场的凄凉和华尔街对未来十年的绝望。但正是在这个使大多数投资者逃离的痛苦环境中,孕育着新的生命,三年后诞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牛市。
另一个将让华尔街刻骨铭心的例子是《时代周刊》1999年度的风云人物。作为美国历史悠久的大众化新闻刊物,《时代周刊》每年一度的风云人物备受世界舆论关注。多年来的当选者大多是像邓小平、里根那些对世界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极少有商业人物当选。然而在泡沫股市达到顶点的1999年底,《时代周刊》选择了网上书商Amazon.com的总裁Jeff Bezos为风云人物,充分表现了当时美国整个社会对以电子商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经济”的迷信和对股票投机的狂热。1997年5月,Amazon.com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不到两年,股价就从2元以下狂涨到100元以上。在《时代周刊》封面故事发表的1999年12月,Amazon.com的股价创下113元的历史最高,之后几乎立刻开始猛跌,不到两年后就曾跌到6元以下,公司本身的生存都一度受到怀疑。
在大牛市接近尾声的90年代末期,大批从未投资过股票的美国百姓终于抗拒不了社会舆论的诱惑。他们在股市的最顶峰大量买进,成为泡沫经济最新、最坚定的信仰者。股票市场对这些非理性的大众毫不留情,他们的到来正好是历史性熊市的开始。华尔街在过去三年中所经历的灾难再次证实了逆向思维和理性投资的重要,《时代周刊》1999年度风云人物的封面故事将永远是留给后人的启示。 李可可(作者为美国空时对冲基金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