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2|回复: 0

[中华脊梁] 山东八路是怎样到达东北:“海运指挥”许世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2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八路军主力是怎样到达东北的?



一、海运司令

    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在攻打青岛的战役准备停止以后,按照中央指示,胶东军区各个海港即将作为我军前往东北的基地,因此许世友将军就将注意力基本全部转向了向东北运兵的工作。就山东军区来说,短时间内,调动大部队和大批干部赴东北,难度相当大,这是罗荣桓的难度所在;而按照要求,大部分的部队要快速到达东北,而且要赶在国民党军队到达之前到达,也只能是通过当时属于捷径的海运来进行。在当时,我军在全国范围内,唯一拥有已经成功解放的成熟港口设施的根据地,就只有山东的胶东解放区。受到客观条件的严格限制,在运力很有限的同时,海上航行的安全性也必须得到保证,这是许世友的难度所在。

    但是幸运的是,胶东军区早就开始了在东北地区的活动。而且,军委下达到山东我军到东北的命令就是根据胶东军区提供的情报决定的。早在日军刚刚投降的八月下旬,就成组织成立了“胶东军区先遣支队”,由司令员吕其恩、政治委员邹大鹏、政治部主任柳运光等分别率领前往东北,在辽宁省大连市附近的庄河县登陆,并于八月三十一日率部占领了庄河县城,建立了接应后续登陆部队的联络地点。之后,吕其恩率领一支武装小分队到达了旅顺口,与当地驻扎的苏军进行接触,获得了“苏军只控制大城市,对八路军在乡村的活动不干涉,八路军可以在城市里以非武装组织的形式活动”的重要情报。九月一日,邹大鹏、吕其恩掌握的这一情况被山东分局迅速上报军委,并提出山东分局速派干部和部队去东北,争得先机,开展工作。

    作为‮‬中央获得的第一份东北地区和驻东北地区苏军动向的情报,胶东军区为中央的最后决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之后,由陆路进入东北的冀热辽军区的曾克林也向中央报告了类似的情况。

    九月十一日,中央就发来电报,对胶东军区在东北的情报工作表示了极高的评价,同时根据情报作出了明确的战略指引:

    “据胶东区党委派人在大连侦察,我党我军目前在东北极好发展。为利用目前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以前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巩固地位,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至3万人,分散从海路进入东北,并派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前去统一指挥。”

    在中央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后,胶东我军渡海部队率先攻占的庄河,就成为了我军渡海各部队,在东北登陆的主要接应地点之一。后来,罗荣桓元帅率领的山东军区机关等指挥机关和相当多的作战人员,就是选择在庄河登陆的。

    罗荣桓为了迅速完成渡海作战任务,实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任命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为“海运指挥部”的总指挥。许世友为了完成这一在我军历史上从无先例的重大战略行动,也作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位“海运总指挥”,他对于实施过程做了精心谋划。

    他把自己“海运指挥部”的指挥所,设立在了在刚刚解放的龙口港,同时确定了蓬莱县的栾家口码头、黄县的龙口港、黄河营这三个山东人历史上“闯关东”的出发地(陆路是走山海关,与杨国夫山东七师的步行路线基本吻合),作为了我军武装闯关东的出发地。

    在物资准备上,同时也是为了消除敌人的威胁,他指挥部队于十月二十九日解放了烟台东北的崆峒岛,拔除了威胁我军海运的一颗钉子,并且把此战缴获的二十艘汽船全部集中使用,用于向东北运兵。之后,连同长山列岛与外长山列岛各岛屿一起,完全控制了渤海海峡中的关键岛屿与海域,把这些刚刚攻占的岛屿建成新兵站,大量储存给养,把这些岛链变成为保证山东与东北之间海上军事运输的中转站。另外,为了保证运输的顺利,他在参加渡海的100多艘大船上备足粮食与淡水、棉衣、棉被等,让战士们在即将长达一天一夜的航程内,得到充分的补给。

    在人员上,军区在胶东当地招收了有渡海经验的优秀水手1000余人,并且发动解放区人民为即将远征的部队提供给养、棉被等在东北战斗的必需用品。不能不提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胶东军区海军支队”的官兵们,在航海与转运基地建设等方面,依据他们丰富的经验,积极参与相关谋划与建设,对我山东部队的东北大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部队运输的快速与安全,许世友从胶东各地动员了30多艘汽船、140多艘帆船,运送山东部队与少部分新四军部队的人员前往东北。一时之间,汽艇、帆船、渔舟和木划子(即“小舢板”,在胶东,人们一般称其为“小鬼欢喜”)云集在了这三个码头上,一批批来自山东各地的行装简便的八路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从山东各地云集到港口与港口四周的渔村,等候许世友安排上船前往东北。胶东的老人们后来说,那几个月,这里热闹啊,比闯关东的人还多。到这里坐船的人,啥口音都有,但是就是带枪的不多,带棉衣的几乎看不见。他们不知道,东北到了冬天,多冷啊!

    在运行路线上,许世友也做了精心的谋划。胶东各地的渔船一般比较小,多在3、5吨左右,抗风浪能力差,而东北登陆点大连庄河一代受地形影响,附近风浪较大,因此他在海上的砣矶岛等岛上设立了兵站,首先通过小船将部队运到这里,然后再换成大船北上。这样既保证了良好的效率,也增加了安全性。

    码头为了最大限度地完成军委赋予的战略转移任务,在船少人多与海上东北风初起(帆船需顶风前进)的情况下,人歇船不歇,连续往返,昼夜兼程,直至彻底完成任务为止胶东人民为东北战场的胜利,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许世友动员根据地人民制作的厚厚棉衣。在许多人看来,这可能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但是,只有在秋末冬初到过东北的人,才能知道这个作法的原因所在。作为“闯关东”的基地之一,许世友从当地曾经闯关东的人们的口中知道,此时的东北即将面临冰天雪地的局面。作为祖辈已经在关东立足的山东人来讲,“海南人”(渤海之南的人们,东北人对山东老家亲人的称谓)闯关东之初,首先对抗的,就是严寒的挑戰;而必备的“武器”,就是棉衣、棉被。曾经企图到东北战场征战的许世友,虽然他本人没有经历过“闯关东”,但是他在与老乡们的亲密交往中知道,前往东北的军人们除了即将面临残酷的战争外,东北地区的寒冷是冬季零下40度!所以,许世友就与政委林浩一起,动员胶东军区的人民,除了保证一定时间行军路上必须的粮食供应外,把棉衣、棉被的制作与供应作为了战略任务。

    也正因此,从胶东港口渡海出发的我军相当部队的将士,都有胶东人民精心制作的棉衣、棉被配备。此一举措,提前解决了军委后来电报中提到的“近十万大军一个月左右即可到冀东地区,因时间仓促均未带棉衣”的问题。“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许世友看来,是预先考虑的问题。因为指挥失误而导致将士伤亡,是决策者无能;因为后勤失误,导致将士伤亡,是军事指挥员的无为!可以做这样的假想,如果志愿军九兵团是在许世友指挥下前往同樣嚴寒的朝鲜战场,参与长津湖战斗的话,是绝对不会出现大量的非战斗减员的!

    谁说许世友做事情“粗”,仅仅棉衣一项,就可以见证职业军人对于环境因素的极高洞察力,和细腻入微的良好职业素养!当然,在运送大量兵力奔赴东北的时候,许世友也曾经有过要前往东北的想法,而且自己也备好了过冬的准备。但是,在身为“海运总指挥”的责任感驱使下,他还是放弃了自己到东北打大仗的设想,服从大局,继续看着山东的子弟兵们前往东北的征程。

    而我军刚刚解放的另一个重要港口------烟台港,则从九月二十九日开始,就与企图接管我已经从日军手中收复的重要城市、借机插手中国内战的美国海军舰队,展开了激烈的军事与外交角逐。司令员许世友与政委林浩指派了烟台市代市长于谷莺与我驻军代表仲曦东等,一起与企图登陆烟台的美军第七舰队(军舰多达20艘左右)海军陆战队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面对面激烈斗争。许世友做渡海工作的同时,也组织胶东各部积极做好与美军交战的武力准备,同时将情况迅速上报中央。在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发表严正公开声明后,以及我军岸炮强大的威慑力面前,美军不得不于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狼狈撤离烟台海域。与海运的不间断进行一样,此次“美国人在烟台事件上低下了头”,粉碎了美蒋勾结,创造了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为我军进军东北创造了最有利条件。烟台港虽然因此而没有参与向东北的海运人员任务,但是却担负起了山东与东北之间繁忙的货物运输重要任务。

    九月二十日,山东分局委员、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率军区机关及部队1000余人渡海赴东北,这是山东我军指挥机关由海路进军东北的开始。

    之后的九月二十四日上午,万毅率领“东北挺进纵队”3000余人,在栾家口码头登船,次日上午,先头连到达兴城钓鱼台。这是我军第一支经过胶东,由海路登陆东北的战斗部队。

    胶东港口大规模海上运输兵力,武装“闯关东”,就此拉开了序幕。这一密集的海运过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中旬左右,才宣告基本结束,随后转入于东北之间相对正常的海上物资与人员的运输。

    九月二十九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了“致罗荣桓、黎玉、彭真、陈云并告许世友、林浩电”:

    在胶东和辽东,立即采取必要的确实的办法组织部队和干部渡海,是目前决定一切的一环,必须在二十天至一月内渡过二三万部队和干部,否则决不能完成你们的战略任务,因山东部队和干部如须从陆路进入东北,两个月还不能到达,那时国民党军必将进入东北。你们双方必须用全力迅速组织渡海,再不能容许片刻迟缓。

    劉少奇起草的這封電報,雖然显示了中央的决心,但是在缺乏现代运输工具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的情况下,要将数万人的部队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就从海上运送到东北,无疑是十分艰巨、繁重,而且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当时的胶东军区所能筹集到的汽船(30余艘)的运载量是,单船每艇仅可载70-80人,风帆船(无动力,靠风吹船帆前进)数量虽大(140多只),但是每只仅仅可以乘载20-30人,且受风势、海流的影响巨大。而且在不考虑恶劣天气(九月份的北方沿海地区,东北风的风势已经不算很小),即使完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单船单程也需要一天一夜,如遇到风浪,那么只有看老天爷的脾气了。另外,还有国民党军舰等的捣乱因素。而每艘船上还要有备有一定数量的粮秣、淡水等物资,所以,即使全部出动参与运输,难度也是很大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不少中央领导人,对于海上运输复杂情况的了解,还是不多的。

    例如,运送胶东海军支队渡海的木帆船,大约110海里左右的路程,竟然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才到达。可见海运的复杂,路途的艰辛 。返程,也同样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十一月三日,胶东军区再次接到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一份电报:
  
    胶东区党委:
  
    近日部队渡海情况如何,千万要多要快,不得片刻迟误,将此当作第一位工作,派大批干部准备渡海,其他工作均属次等。

    在此情况下,海运总指挥许世友的压力骤然增大。

    而罗荣桓在新四军军长陈毅与十月四日到达临沂,双方开始交接工作。十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吴克华率领的胶东部队到达营口的那一天,也率令精干的指挥机关离开驻地。

    罗荣桓于抗战之初来到山东,在山东工作战斗6年多,对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建立、巩固和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加强山东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指挥山东军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后来评价说“东北方面主要依靠山东出兵”,就是对罗荣桓元帅建设山东根据地,并且之后率领山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官兵经营东北的的最高称赞!许世友将军在罗荣桓领导下,在山东抗日战场上,同样打出了一片新天地。让猖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用血的代价,永远记住了这片英雄的土地!

    下面援引一段罗荣桓元帅夫人林月琴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荣桓同志》中,回忆在龙口乘船渡海时的情景:

    11月5日,我们到达黄县龙口,一进码头,只见岸边是一队队等着上船的部队,港湾内外,满眼是船,其中小汽船很少,大部分是帆船。嘈杂的人声和喧嚣的涛声交相震荡,一派繁忙景象。我们上船之前,许世友同志赶来送行。

    荣桓和许世友同志早在陕北就互相认识。许世友同志在延安进“红大”学习时,听过荣桓的课;荣桓也在那时就知道这是一位带传奇色彩的战将。他们先后到山东,在工作和战斗中很快互相熟悉起来,建立了深厚的同志情谊。

    临分手了,荣桓问许世友同志:

    “你留在山东了,有何打算?”

    “准备打仗。”许世友豪迈地回答。

    荣桓点点头,紧紧握住他的手。停了一会,他指着他身旁的枣红马,说:“把它留给你吧。”

    这匹马陪伴他已经四五年了。但自从他尿血以后,由于身体虚弱,却很少骑。在上个月大反攻时,各线战事都比较顺利,但就是临沂城迟迟未打开。他当时很焦急,曾不顾病重想骑这匹马到前方去。同志们对他再三劝说才作罢。这次要进军东北,护送的骑兵部队又将他这匹马带到了龙口。现在他要渡海,将这匹战马送给许世友同志,也可以算得是物得其主了。,

    许世友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他怔了一下,便随手将自己佩带的手枪从腰上解下来,双手托着,回赠给荣桓。
  
    作为后来者,我们看到司令员与海运指挥通过一匹战马,一支手枪的相互赠送,看到的是两位老战友、老红军、抗日老战士之间的真诚友谊,与无私信任,也看到将帅之间融洽的、亲密无间的真正和谐关系!


         二、巨大贡献


       在指挥海运山东部队进军东北的同时,按照军委的指示,与东北在海路上距离最近的胶东军区(原来的清河区,后来渤海区,虽然濒临渤海,但港口的条件不成熟),是山东军区个部队首当其冲所在,而且必须是主力部队全部前往东北。

       山东军区给予胶东军区自身部队海运东北的的任务是十个团,也就是说,除了要把胶东刚刚成军的新五师、新六师等主力部队(六个团)必须全部前往东北外,还要立即再行组织四个基干团的部队。这时,距离五师、六师两个主力云集的部队的组建,才一个月左右时间。但是为了大局考虑,许世友坚决贯彻中央的指示,迅速安排了10个团的部队。而在主力部队里面,他仅仅留下聂凤智为首的五师师部,与十三团一个团级,十六团的一个营。许世友八年抗战的坚强副手---------吴克华作为胶东军区部队的领导人,率领胶东部队前往东北。

        另外,除了主力部队以外,胶东区还抽调了以林一山(原定青岛解放后担任市长职务)为首的三千余名地方干部,与胶东军队的若干干部一起,前往东北,巩固地方建设。

       对于胶东军区来讲,此一时期称为“无主力”时期,或者称为“空壳”时代,可以说恰如其分。

       许世友从来就没有什么地方主义,也不会拥兵自重。所以,出于未来作战的考虑,出于对全国战局的考虑,还是对五师和六师进行了重新组建,并将胶东部队中经过战火考验的精锐部队派往东北。所以,实际去东北的,并不是在8月份刚刚组建的一般意义上的这两个师的全部,而是重新挑选的胶东精华所在。

      按照吴克华的回忆,胶东军区前往东北的部队,是以下重新编制的新行列:东海军分区独立三团(与原13团对调,经军区批准留在胶东)、五师的14团(军区原16团)、15团、16团、17团、西海军区独立二团(与十八团对调)重新组成的两个主力师。

        另外还有北海军分区独立一团、北海军分区独立二团、海军支队(团级编制)、各军分区精华部队重新组建的一个团等四个基干团,连同5师、六师在内,共计十个团。尤其是海军支队,对于三面环海的胶东军区来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为了全局的需要,许世友除了留下一部分人组建成“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之外,另将经历战火考验的“牟平独立营”充实进海军支队,之后全部调往东北战场。而牟平独立营的一位战士,后来成为了全军知名的侦察英雄,那就是------杨子荣!

      胶东部队的主力团,于十月二十四日前后,次第到达东北,在吕其恩先期占领的庄河县登陆。之后,接收了苏军撤离后的营口港,使得国民党部队在东北地区借助海军舰艇登陆的计划完全破灭。

       而留在胶东的,除了5师师部与地方武装以外,仅有胶东13团、15团(南海独立团)、18团(中海军分区独立团)、东海军分区独立二团,还有十六团(北海独立团)1营。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些留下的部队中,其中仅有13团是原主力部队,其余的主要由地方武装转变而来。可以说,许世友出于大局,向东北几乎输送光了自己主力部队,而且久经战火的主力部队,而山东军区内,原本实力最雄厚的胶东军区,几乎变成了一个空壳。

     这就是一个革命军人在面临转折时期的政治诉求,那就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在这里我们顺便说一下去往东北的胶东部队以后的情况。

       胶东子弟兵主力部队的五师、六师到达东北后,于一九四六年四月九日,创造了在东北战场最早歼灭敌人一个整师与师部的光辉战绩,之后编入东野四纵。解放战争后期,编为人民解放军第41军。后来在辽沈战役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中,面对国民党军队四个师组织的“人海战术”时,下令:“不惜一切代价,阻敌于塔山之外!“。最终,以牺牲三千多人的代价,歼灭敌人六千余人(伤者尚未统计),最终守住了塔山阵地,保证了战略决战的顺利进行!

       这个基本由清一色胶东子弟兵组成的团队,获得了“塔山英雄团”等无数光荣称号。

       另外,胶东部队的爱民也是著名的。毛主席曾在看到关于四十一军的一份文件后,深情的说:

      “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的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是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

       不能不说,这是胶东部队严格纪律教育结下的硕果。

       在战事上,该纵(四纵,后来的四十一军)“参加战斗次数最多,干部战士伤亡很大;部队作战决心很顽强,不怕伤亡不叫苦,执行命令坚决,善于打阵地战,也能打运动战,在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特别是塔山阻击战斗,很有成果,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刘统《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吴克华司令员在去世前的遗嘱中,把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了塔山烈士陵园,与他带领的胶东子弟兵,永远相伴!

       另外,原3胶东五师、六师的部队,还有一部分基干团的部队人员,按照林彪司令员、罗荣桓政委等的指示,陆续充实编入了后来称为“万岁军”的三十八军,以及四十二军、四十九军等部队。

     “海军支队”在进入东北后,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3纵2支队”,后来被称为“田松支队”。该支队司令员为田松(1917---2000),因此闻名于世。之后调往黑龙江牡丹江地区,成为黑龙江合江军区第一军分区,承担了在该地区的剿匪任务(小说《林海雪原》反映的就是该部队一个小分队的战斗经历)。而因屡屡只身擒匪而闻名全国的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以字扬名,名杨宗贵,字杨子荣),就出在这个部队。

       杨子荣烈士所在的侦察排后来编入38军,该支队其它的部队,在后来也分别充实进了一山东部队为主力的三十八军、铁道兵等部队。在建国前后后,更有数百名原胶东海军支队的人员被调入新中国海军,成为新中国海军的支柱之一。支队司令员田松,解放后曾担任了南海舰队司令部副参谋长、海军广州基地司令员、南海舰队副司令员等职务,对新中国海军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许世友将军作为我军重要将领之一,在战略转折的关头,对于军委赋予的重大战略任务的完成,把自己率领与组建过的精锐部队悉数调往东北的时候,是没有丝毫没有私心杂念的。他是一个顾大局的将军,是对党的事业忠诚不贰的将军!

      从一九四五年九月底开始,山东军区的部队陆续出发前往东北。其中,除了个别部队(如位于沂蒙山的山东军区第一师梁兴初部队、位于渤海根据地得杨国夫山东七师等)是沿着陆路进入东北以外,山东军区前往东北的部队绝大多数都是乘船到东北的。渤海根据地濒临渤海,但是却只能通过陆路进军东北,也从侧面印证了胶东军区海港战略的成熟。

      关内我军进入东北的部队,一共有11万人左右,其中来自山东的部队占了九万多(其中包括六万人的主力部队外,还有三万余人基干团)。其中的四万余人与绝大多数的干部,例如万毅率领的滨海支队、罗荣桓率领的山东军区直属机关与警卫部队、肖华率领的山东军区部分机关人员及部队、胶东军区副司令吴克华率领的胶东军区主力部队与基干团、山东军区第二师罗华生部队、鲁中军区司令罗舜初率领的第三师及鲁中警备第三旅等,都是从胶东的海港码头登船前往东北的。

       之后,胶东各港口更承担了华东与东北地区海上交通线的任务。陈毅夫人张茜及其子女、粟裕夫人楚清及其子女,徐海东大将等,以及来自华东、华中地区的军属与伤残军人,甚至包括来自延安的老干部们,例如陈强等,也都是经由胶东各个港口转赴东北的。

      这次海运,是在船只稀少、没有气象预报、缺乏通讯联络、没有导航设备的条件下进行的。尤其,这次大规模转运,对于以“旱鸭子”,也就是以陆军著名的我军来讲,许世友作为第一个成功吃到“海上螃蟹”的的高级将领,其受到的挑战是空前的。

       但是,许世友就是许世友,他用自己的军事智慧克服了艰难险阻。以杰出的运筹能力,出色的应变能力,实现了我军继长征之后,又一次带有历史性的战略大转移,为我党在新时期战略转变的实现作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从另外的方面讲,也证明了胶东军区根据地建设的全方位成就,同时也是对山东根据地建设整体成绩的确认。

       以山东部队为绝对主力的战略大转移,是军委空前英明的重大战略决策,而空前的数万大军的密集的渡海行动创造了海上运输史上的奇迹,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创造了新的篇章。胶东部队,与山东军区各部队,对于全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的贡献是巨大二恶无私的、

       作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海运指挥”,许世友司令员的战略性贡献将永垂史册,是任何人都难以磨灭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3 08:39 AM , Processed in 0.02868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