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7|回复: 1

[中华脊梁] 北美华人的马丁路德金: 王清福在加拿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5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1-9-15 18:46 编辑

王清福在加拿大

       来源: 唵啊吽 于 2011-09-15

王清福(Wong Chin Foo)是民权运动先驱,他1874年入美国籍以后就开始了反对歧视华裔的种族歧视,这比甘地在南非反对种族歧视早10年。他写的给美国人民的呼吁书和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一样,都诉求法律面前个族裔平等的理念,但他的呼吁书比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早71年。他的民权活动都是诉诸理性的非暴力活动,以写文章和讲演为主。
王清福于1874年在密执安州的Grand Rapids入籍,入籍证书见链接【1,2】。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以后的第二年,王清福就创办了《美华时报》(Chinese America》。

链接【3】是《美华时报》1887年的一篇报道,该报道记述了王清福在加拿大的几件事情。据该报道,1887年10月15日王清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京士顿市里,而且他极度愤怒。愤怒什么呢?原来他从美国过境到加拿大,竟然被加拿大边境官员强征50元人头税。加拿大1885年通过华裔移民法,规定华裔移民要缴纳50元人头税。王清福第一不是移民加拿大,第二是美国人,被种族歧视的边境官员强征50元人头税,当然愤怒至极。该报道还说,王清福曾经居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有半年时间,而且还反复过美国加拿大边境多次。所以,王清福到过加拿大是肯定的。

京士顿华人协会网站关于京士顿华人历史的简介中讲到【4】,据京士顿《不列颠辉格党》(British Whig)报刊记载,有一个叫作Wong Chin Loo的中国人1875年11月和1879年11月两次到京士顿讲演,《不列颠辉格党》记载了讲演内容为中国的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我很怀疑这个名叫Wong Chin Loo的人就是王清福。

我的怀疑有三点:
第一,这个Loo 很可能是Foo之误。
第二,王清福认为对华裔的歧视是处于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他抨击妖化华裔的言论之一就是质疑白人说中国人吃耗子和吃狗。早期华裔来自广东四邑(新会、开平、台山、恩平)的多,这些地方确实有吃田鼠和狗肉的习惯,但王清福来自山东,对这些饮食习惯不知道。他挑战白人要他们拿出证据,他说这些吃耗子狗肉的习惯是来到美国听白人说的,在中国他从来不知道。这和《不列颠辉格党》报记载那个中国人的讲演解释中国饮食习惯相符。
第三,王清福1887年写的著名的文章“Why Am I a Heathen?" 就是为了要白人了解中国的宗教,就是解释为什么不信上帝也可以道德很高尚,他的解释是那么有说服力,而且引用圣经,使得许多白人认为他是佛家传教士。这和《不列颠辉格党》记载他讲演介绍中国宗教相符。
为了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消除白人对华裔的歧视,王清福在各地演讲,仅1876年一年就讲演80多场。如果王清福在美国各地演讲,而且他到过加拿大,那么到加拿大演讲也是有可能的。

Sydenham Street United Church
82 Sydenham Street, Kingston, ON, Canada
如果你有幸到了京士顿,一定要抽空到这个古教堂看一看,这里就是那个可能是王清福讲演过的教堂。如果如京士顿华人协会所说的那样最早到京士顿的华人就是这个解释中国文化和信仰的人,那么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京士顿没有唐人街。那就是这个中国人使得当地容易接受华裔,对华裔偏见比较少,以至华裔可以和白人混居。这个教堂是新教主流教派,到这里演讲影响的是主流社会。
京士顿虽然没有唐人街,华裔在这里却不少。广州黄花岗烈士墓垒成金字塔形的那些大石头中有一块就是京士顿华人捐赠的。

【1】http://www.historygrandrapids.org/items.php?itemId=599
【2】http://www.historygrandrapids.org/items.php?itemId=600
【3】http://www.historygrandrapids.org/items.php?itemId=630
【4】http://sites.google.com/site/kingstonchinesecanadian/history

曼哈顿(7)华埠探古
第一个馒头:纪念美国华人平等权利联盟成立119周年
王清福:华人的马丁路德金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王清福在加拿大
侃侃而谈道德经(49)
李根:论诋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几种常见宣传伎俩(zt)
自由落体速度塌陷:我们设计的钢梁没有任何阻力?
曼哈顿(7)华埠探古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清福:华人的马丁路德金
2011-01-12 12:36:18
                                                                                               

美国报章刊载的王清福木刻像





马上就又到马丁路德金日了。每年1月15日,是马丁路德金生日,是美国的马丁路德金日。马丁路德金是非暴力运动偶像,是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公民平等权利运动的象征。

美国种族歧视还存在,至少白人承认黑人受歧视的显现存在,如黑人教育水平低,就业率低和犯罪率高等问题,都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中,出现在政客们的政治上准确的竞选演说中。然而,华裔受歧视的现象却被视而不见。华裔被歧视现象从来不出现在政客的竞选演说中。公司开除黑人要谨慎避免被吿歧视,但开除华裔却没有被吿歧视之忧,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至今压在华裔专业人士头上。

华裔应该如何庆祝马丁路德金日呢。我们也反对种族歧视,尤其反对对华裔的种族歧视。我们也赞同公民平等。我们纪念马丁路德金日,当然是要宣扬公民平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精神。而华裔宣扬公民平等和反对种族歧视精神的最好方法,就是回忆和宣传王清福的事迹。
所以,华裔庆祝马丁路德金日,就要纪念华裔的马丁路德金:王清福。
希望每一个华人社区,都在马丁路德金日或者最接近马丁路德金日的周末了,聚集在一起,怀念我们华裔自己的马丁路德金:王清福。每年这个时候,黑人社区都有各种活动,报刊杂志亦有相应的文章。既然马丁路德金日是一个年年过的日子,就让我们用华裔的方法来过:纪念王清福。
让我们华人社区多一个有内容有意义的活动:纪念王清福。

以下转贴介绍王清福的文章【王清福:华人的马丁路德金

王清福:华人的马丁路德金

王凡 文 发表:中国侨网/2006年3月11日;学术交流网/美加华人华侨/2006年7月26日转发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2006年7月26日按:目前学界对王清福还是黄清福有不同意见,有待考证。王凡是王清福的后裔,他用的是王清福并说明了王、黄混用的原因)

“王清福不仅将华裔美国人的历史拉长了,而且使之生动、挺拔。他的生平事迹,是美国民权运动史上为人忽略的一篇。他是十九世纪美国华人最活跃和最有贡献的社区领袖,一位优秀的民权活动家,也是美国华人参政运动的先驱。他可以被华人视为自己的民权英雄。”

——美国张庆松博士

王清福这个名字对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虽然他在生存的那个年代,曾是“美国东海岸名声响亮的中国人”。近年来,我注意到侨史学界开始有了介绍,作为王清福的后裔,笔者自感欣慰。但,我似乎不能听听看看就完了,而应该为自己的高祖再多说点儿或写点儿什么。
“中国留美第二人”

在我们刚刚告别的上个世纪末,电脑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跨区域自由发表见解的讲坛。在讨论中,一些美国华裔青年们流露出如是哀伤:“在美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曾受到种族歧视的迫害,但是他们有不同的反应。我们都知道马丁路德金和马考斯X等,都是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因他们同社会不公平作斗争而为人们所敬慕……为什么华人里没有这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华人的马丁路德金?我们的英雄在哪里?”


提出这样的问题,发出如此的哀伤,和这些当今的美国华裔青年不太了解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有关。好在还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Purchase学院历史系主任于仁秋博士、获得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的张庆松等学者,经过他们对19世纪70至90年代美国报刊的梳理,写出了《细节与记忆》、《美国百年排华内幕》等著述,叙述了那段很少为人触动的历史,并披露美国的华人中确有马丁路德金式的人物。他,就是被这两位学者称为“中国留美第二人”的王清福。


据美国一所机构1954年的调查,在清政府1876年送出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前,曾有5位中国学子在美国的学校里得到学位。其中以促成清政府派出成批学童留美的容闳最为有名,被誉为“中国留美第一人”。


容闳获得美誉,与其学成归国后游说于晚清举足轻重的政治活跃人物之间,积极参与政治经济活动,在官家史书上留有较多记载不无关系。而其他人几乎不为国人所知,则或许与他们和晚清的官方没有什么过往,甚至因为某些原因难以在国内立足有关。王清福就是5位留美中国学子中,属于后一种情况的一位。
从蓬莱到宾夕法尼亚


王清福是笔者的高祖,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在国内用得更多的是王彦平这个名字,王清福、王缓祺均为别名,清政府通缉他时即以“王彦平”为署。王清福出生于山东省即墨一富室,其父王方中乃是一个不善治家的懦弱纨绔。觊觎其家产的族人,借其一小妾自杀生事,将其家财剥夺净尽,王方中遂偕子乞讨,流落辗转至蓬莱。


王家从此落在蓬莱。于此地布道的一位美国传教士,有记载称是一位女性,见王彦平孝顺仁厚、聪颖可塑,对其施予教化。若干年后,传教士送他越洋留学,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所学校就读。在美国,王清福取了一个西文名字Charles。有记载说:“他读书勤奋用功,成绩优异,使老师十分喜悦和惊异。他在1872年毕业,得到学校的表彰。”


毕竟是17岁的青年人,对迥异于祖国的文化和环境,他感到分外好奇,并由此产生了浓厚的了解欲望。毕业后,王清福耗时数月游走美国,考察社会制度、社团构建等状况,并在宣称对美国国情有所了解后,渡海回归。
被清廷缉捕的革新派

据自家的先人回忆,王清福回国后曾在镇江海关任职,张庆松博士《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一书取在清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当翻译之说似不确,因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署地在北京。公余时间,他常深入民间交际演讲,呼吁禁绝鸦片,组织社团,提升大众的道德水准。讲演中,他褒扬美国社会制度中可取之长,鼓励人民移风易俗,学习美国的先进文明,倡导在中国进行社会和文化革新,同时难免对清廷帝制弊端有所指摘。


如此离经叛道言行,以清政府的一纸通缉为归宿是其必然结果。据美国记者当年的采访说,清政府悬赏一千五百两银子,要王清福的人头。王清福不得不四处流亡,以逃避缉捕,他的财物也损失殆尽。继而,他被迫抛妻别子,亡命美国,时在1873年末。


关于王清福二度赴美的说法有二:一是他在一名日本水手的帮助下,乘日本货轮先逃到日本,得到美国驻日本横滨总领事萨巴德的协助,登上了前往旧金山的轮船。其间还有一段插曲:在船上,王清福发现人贩子拐带了一批中国少女,欲至美国旧金山贩卖。俟轮船泊碇,他即与旧金山当局联络,当局逮捕了人贩子,解救了那批少女。人贩子因此必欲置之于死地,悬赏1500美元,购其头颅。


还有一说是他先逃到了香港,躲在英国人的教会里,可后来身份暴露了,被教会里的人抓起来,准备将其移交清政府。他设法脱身后,遂逃往美国。

无论是由日本,还是从香港再到美国,总之,从此以后,他就没有在中国留下什么记载。而他当时的年纪还未及“而立”。
面对排华浪潮拍案而起


与第一次赴美不尽相同的是,王清福不再是寒窗苦读的学子,他于1874年归化为美国公民,更直接地置身于美国社会。1873年,美国的经济萧条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危机,在种族主义势力的煽动下,这种危机随之被转嫁到了在美华人身上。王清福立即就感觉到了美国各地日渐炽涨蔓延的排华风潮:“报章杂志上充塞着侮辱华人的言论和漫画,华人在美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他遂下定决心,为改善在美华人的处境而竭己所能。


“人人生而平等”这一神圣原则,在美国立国之初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及于黑人和印第安人,也不及于华人和其他亚裔人。当时美国社会之所以会孳生反华情绪,更有种种现实原因和文化背景。但依王清福的最初认识,一切皆源自美国民众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无知和误解。王清福以自己的口和手中的笔为武器,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并对当时席卷泛滥于美国的庸俗社会进化论、白人种族优越论进行批驳。

他奋笔疾书,为各种报章杂志撰稿;他风尘仆仆,往来于美国的中部、东部、西部各大城市巡回演讲。仅1876一年,就演讲80余场。


王清福在东部各州的巡回宣讲在听众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更带动了整个华人社会——在西部,加州华人通过他们的组织,即著名的六大会馆(中华会馆前身)也发动了一场抵制排华浪潮的文宣活动。他们凑钱出版一些小册子,向报社投稿,向政府递交请愿书,并出钱赞助美国友好人士撰写编译介绍华人和中华文化的书籍。这样,在东部和西部都有华人在协调努力,力图消除美国人对华人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误解及对华人移民的歧视。


但是,在汹涌的排华浪潮下,王清福和华人社会的努力显得是那样的力单势孤,美国国会在1882年通过了第一部《排华法案》。该法案规定在10年内,禁止华人移民美国,使许多长期在美国,并为其富强付出艰辛和血汗的华人,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
美国媒体眼中的王清福

当时在美国已经相当著名的《哈伯周刊》,曾这样描写演讲时的王清福:“聪明、有教养的绅士,他很轻松,很有效地使用英语,而且能让听众听得津津有味。”(《哈伯周刊》1877年5月26日,第405页)


《纽约时报》在报道一场王清福的讲演时,对王清福的神态风度有如下描述:“他穿着一身黑色服装,样式同一般中国人穿的差不多,不过,料子和做工较为讲究。”“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彬彬有礼,营养良好。他的外观让人觉得他善于思考,且富有表现力。他的一举一动都十分优雅,有着充分的自信,而且自始至终显得从容不迫,言行举止完美得体,好像是一位早已成名的社会名流。”(《纽约时报》1877年4月30日)


王清福在文章和演说中反复强调:美国人应该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及其道德价值;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在教人与人为善的道德原则上基本是相同的;基督教文化不应该有独霸心态,不应该排斥而应接纳其他文化。


“自从我开始在这个国家宣传关于我的祖国——中国的宗教、社会生活和政治事务后,在任何地方我都没有诽谤、胡言或欺骗。我想向基督徒们展示一个正当的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和精神状态。你们送传教士到中国,我们认真听他们讲演。现在我们要求你们听一听我们要说的话,这是不是很公平呢?”


他以典雅的英文,诚恳的态度,力图促进美国社会认识中国文化,消弭反华偏见与暴戾言行,但收效甚微。他的言行虽然受到美国当时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予以大量报道,但多数仍含有曲解和嘲讽的意味,甚至有文章称他为“来自中国的佛教传教士”。
向排华恶棍提出决斗


“当我读到王清福向恶棍挑战决斗的细节之后,我才觉得,我对美国历史上排华的记忆才不再残缺。”张庆松博士所说的故事发生在1883年夏季。


恶棍丹尼斯坚尼的名字,是和排华运动连在一起的。坚尼出生在爱尔兰,早年来美国做发财梦。1876年股市崩盘,他破产了,于是便转向政治投机,组织了“加州工人党”,将经济衰退、失业率高涨归咎于“廉价的华人劳工”,呼吁“以合法的途径”将华人排斥于美国之外。他靠下流语言煽动排华,第一个在公开集会上喊出“华人滚出去”口号,并且每次演讲结束时必声嘶力竭地重复叫喊这一口号。在加州,小混混坚尼的行径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把反华浪潮从加州推向了全美。


王清福应是很早就注意到他了。7月,坚尼来到王清福常住的纽约市访问。被美国媒体描写为“很有风度、中等身材的漂亮男子”王清福,出于对1882年排华法案和坚尼本人排华恶行的强烈义愤,派人向他提出决斗的挑战。


《纽约时报》记者风闻讯息,找到王清福的办公处所做采访,言谈间问他将用什么武器和坚尼决斗。身高不过1.7米的王清福坐在椅子上回答:“由他选择吧:筷子、爱尔兰土豆或克虏伯(德国著名兵工厂)手枪。”但那个政治流氓却没有勇气接过王清福抛出的“白手套”。
向美国人民发出呼吁书

由美国高等学府教育出来的王清福,敏锐地意识到《排华法案》之所以能在国会通过,关键在于在美国的华人缺乏政治影响力,华人只有积极参与美国的政治运作,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便全力以赴投入争取在美华裔平等权利进行的斗争。


就在排华法案通过的第二年的2月,王清福在纽约创办了《美华时报》,该报的英文名称为《ChineseAmerican》即华裔美国人,这个如今已在美国广泛使用的概念,是他第一个创意和使用的。从此有了一小块为改善在美华人形象,争取自身应有权益而呐喊的阵地。可惜因为经费不足,这份以华文为主的报纸只维持了不到一年。


1884年7月30日晚上,50多名有美国选民资格的华人和10多位旁听者,聚集到纽约市贝尔街32号开会。会议由王清福发起,主要议题就是要组织一个华人参政联盟。


王清福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演讲:这是美国华人第一次积极参与美国政治活动的尝试,第一次团结起来集体维护自己作为美国公民尊严的努力,目的就是要在美国政治中得到表达意见的机会和主流社会的认同。


此后,王清福除了在美国各类媒体发表文章,介绍在美华人的境况,改善华人在一般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外,更积极地活跃于美国的华人社会,劝说华人放弃陋习,团结起来,树立华人自重自尊的新形象,以推进华人进入主流社会。


然而,就在第一部《排华法案》推出10年之际,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排华的《吉利法案》,其中条款比1882年法案还苛刻。为了反对这一法案,美国东岸华人在纽约举行大会,成立了由150多名讲英语的华商和专业人士组成的“美国华人平等权利联盟”,王清福被推选为秘书长。


这个联盟向全美国人民发出一份呼吁书,指出:吉利法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实行不同的待遇,已经践踏和违背了公法的基本准则。”“我们要求在这个大家庭里,在生活的竞赛里,有平等的机会。我们当中很多人已经在这个国家度过了一生……”


据于仁秋博士推测,这份呼吁书是由王清福起草的,他那“我们坚信,如想成为美国公民,只要人品好,身体好,就够资格了。”同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著名演说中“我梦想,有朝一日,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人们评判他们,是看他们的人品,而不是他们的肤色。”从文字到内涵几乎如出一辙,而王清福的表达,则比马丁路德金整整早了71年。
王清福之死及其他


鉴于王清福在美国以演说、撰文、创办报刊、集会请愿、组织民权团体等方式,为在美华裔争取和其他人种的平等权利而茹苦奔波,因而被美国当时的媒体称为华人“卓越的领袖”,张庆松博士《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一书为此作了极为翔实的旁征博引,我在此就不重复了。在本文结束前,再就张著中未涉及的有关王清福及其亲属的情况,稍做补充。


王清福的妻子刘雨山,系山东省蓬莱人氏。王清福被迫亡命时,儿子尚在襁褓中。他曾于一封信中追述离别时的记忆:儿子“还只有12磅重”。他为儿子取名“复生”,寓意为中国将于满清帝制覆亡后获得新生。


妻子刘氏在王清福去国后,为躲避清廷缉捕,将儿子改随自己的姓,并取名慕义,更不敢作夫妻父子重聚奢想。但王清福在美国一直未放弃与妻儿联络的努力,或通过中国赴美人员,或通过美国驻华机构。天道酬诚,他最终寻访到儿子的下落。1897年底,他赴香港为美国奥马哈世界博览会组织中国馆展览活动之际,曾致信美国驻上海领事馆,请求办理自己儿子的赴美签证。


1898年6月,受王清福委托的美国友人约翰,在华与王清福之子王复生晤面。他函告王清福见面的情景,并得出其子在华无任何危险迹象的判断。显然是这封信,促使王清福执意归国认子,他越洋而返。据自家先人和亲属回忆,他到蓬莱刚见到儿子,就闻清廷已发缇骑来缉,遂避往威海,不想竟在此突患急症,转瞬大限弥留。


此时,他仍以儿子安危前程为念,因威海只有英国领事馆而无美国领事馆,他扶病修函英国领事馆,祈对其子给予庇护和照拂,随后方安然撒手人寰。此函原一直藏于笔者父亲处,本可据此得知高祖辞世年月。然“文化大革命”初,父亲为单位重点审查对象,恐灾眚丛至,遂焚销该函。据家中现存1898年6月6日约翰致王清福函,且参考《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书云未见1898年后王清福行踪资料,我推想高祖辞世,约在1898年和1899年之交。


最后,笔者要作一点说明:在于、张两位博士的著述中,皆把“王清福”称为“黄清福”实属舛误。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看的均是美国的英文资料,名字都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的WongChinfoo估计是清际赴美者多粤、闽人士,而粤、闽口音“黄”“王”倒置,故许多人将此Wong转译为“黄”,而不取“王”。不过,造成这种误译,高祖本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谁让他在美发表文章偶尔用中文签名时,总是只签“清福”两字,却不将“王”也写上呢?这也就为其名何以始终准确无误,而姓氏则随了他人的最好注解。


“只有那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构成我们真的生命”——最后我想以于仁秋先生的一段文字作为本篇的结束语:“作为一个族裔群体,我们华人没有华盛顿,没有杰弗逊,也没有金博士。但是,我们有黄(王)清福。我们的黄(王)清福,儒魂侠胆,光照千秋。有了黄(王)清福,我华裔美国人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必自惭形秽。”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加华人华侨/2006年7月26日转发



王清福着中装全身像


                                        [打印]                                   
由唵啊吽张贴 @ 2011-01-12 12:36:18 (2005)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6 02:45 PM , Processed in 0.03224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